首页
>政务公开>法定主动信息公开>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706820042770589/2016-10351 成文日期: 2016-05-26
发布机构: 莱阳市发展改革局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

莱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浏览量: 来源:莱阳市发展改革局

字号:

目   录

第一章  立足全新阶段  描绘科学发展新蓝图…………………6

第一节  过去五年发展成果…………………………………6

第二节  未来五年发展环境…………………………………9

第三节  五年以后美好愿景………………………………12

第二章  突出一河四区  引领全面发展新突破…………………17

第一节  五龙河流域滨河产业带…………………………17

第二节  东部新区…………………………………………18

第三节  西部新区…………………………………………19

第四节  南部新区…………………………………………20

第五节  丁字湾滨海新区…………………………………21

第三章  着力提质增效  开启创新发展新引擎…………………24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动力…………………………………24

第二节  构建产业新体系…………………………………26

第三节  拓展发展新空间…………………………………35

第四章  统筹城乡一体  健全协调发展新机制…………………39

第一节  加快规划建设……………………………………39

第二节  加强城乡管理……………………………………41

第三节  夯实设施支撑……………………………………43

第五章  改善生态环境  开辟绿色发展新途径…………………47

第一节  实现绿色发展……………………………………47

第二节  加强环境治理……………………………………49

第三节  构筑生态屏障……………………………………50

第四节  强化约束机制……………………………………51

第六章  融入全球布局  创造开放发展新优势…………………53

第一节  坚持全面开放……………………………………53

第二节  借势国家战略……………………………………55

第三节  促进国内合作……………………………………56

第七章  增进人民福祉  跃上共享发展新高度…………………58

第一节  扩大就业创业……………………………………58

第二节  加强民生保障……………………………………59

第三节  提升教育质量……………………………………60

第四节  完善健康服务……………………………………61

第五节  促进社会和谐……………………………………63

第八章  弘扬现代文明  开拓文化发展新境界…………………66

第一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6

第二节  健全文化服务体系………………………………67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68

第四节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69

第九章  释放改革红利  激发赶超发展新活力…………………71

第一节  推进政府自身改革………………………………71

第二节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73

第三节  加快社会治理改革………………………………74

第四节  强化改革试点带动………………………………75

第十章  保障规划实施  再造科学发展新莱阳…………………77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莱阳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莱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市未来五年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市人民为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立足全新阶段  描绘科学发展新蓝图

第一节  过去五年发展成果

“十二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发展大势、稳妥应对风险挑战,多策并举、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325.9亿元,增长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亿元,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158.8亿元,增长14.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9.2亿元,增长11.2%。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一五”末的13.6:56:30.4调整为13.8:46.7:39.5,是服务业比重提升最快的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3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18.6%,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国绿色食品城”建设进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成效显著。科技进步不断加快,取得各类科技成果60项,组织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00项。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1.3%。

改革开放深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和政策补贴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基本完成。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与世界500强合作的项目达到12个。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35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6平方公里和5.6万人。五年累计投入26.2亿元,新建改建城区道路41条、国省道5条、县乡公路13条,硬化改造连村路781公里;和谐改造城中村13个,改造面积32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73万平方米。姜疃获评小城镇建设“全国重点镇”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镇”,照旺庄荣获全省首批“宜居小镇”,濯村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

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全市万元GDP能耗、SO2和氮氧化物、COD和氨氮排放等均达到上级约束指标要求。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开展废水排放专项整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水质变化动态数据库,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完成9万亩造林绿化和2.5万亩沿海防护林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18.1%。

金融创新实现跨越。新落户中国民生银行、胶东村镇银行、烟台银行、中信银行等4家银行,结束了我市20年没有新银行进驻的历史;完成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制,成立了莱阳市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国寿财险、太平财险、泰山财险等10家保险机构,推动天安财险、安华农业保险等由营销服务部升级为支公司,全市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8.7亿元,年均增长12%;筹建了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和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实现了地方新型金融组织零的突破。龙大肉食登陆深市中小板,成功融资5.4亿元,开创了我市企业国内上市的先河;鲁亿通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融资2.3亿元;大柴、荣顺鞋业、康友光电在齐鲁股权顺利挂牌;科盾公司已向全国股转系统提交挂牌申请材料。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末,全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9亿元、表外融资余额3.3亿元。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79万人,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76.2%和82.6%,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0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2%以下。完成民怡家园、民和家园1068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严格按程序分配到户。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投入2.2亿元,完成了37所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投入1.55亿元,完成了市中医等医疗机构的改扩建工程,更新配置了螺旋CT等先进医疗器械设备1400余台。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9元,汽车、住房等高端商品成为消费热点。妇女儿童、计划生育、广播电视、史志档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残疾人、双拥共建、人民防空等其他社会事业均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节  未来五年发展环境  

展望“十三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整个世界更加开放融合、互联互通。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形势“形有波动、势仍向好”。全市发展面临新的环境和要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任务十分艰巨,挑战前所未有,机遇稍纵即逝。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复苏缓慢”。国际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发生新变化,各种形式的跨区域、高水平的双边、多边贸易正在兴起,围绕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博弈更加激烈,地缘政治更趋敏感和复杂。发达经济体正在主导构建新的国际贸易制度框架,试图代替现有的“WTO”,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面临更大压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机器人、3D打印、柔性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产业及其体系带来巨大冲击,这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发达经济体制造业的回归和新兴经济体低成本的优势又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双重挤压。

从国内看,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为标志,我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表现在:经济增速换挡,增长动力转换,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困难相互叠加。这是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其实质是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未来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放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亚投行的成立以及中韩、中澳等自贸协定的签署,为我国更多参与、甚至主导国际规则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平台,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将赢得更加宽松有力的外部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等国家战略和重要举措的实施,将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将进一步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综合判断,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坚实基础。

莱阳,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和青烟威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是半岛“海陆统筹、纵深融合”的重要支点城市。谋划莱阳未来的发展必须置身于大格局,准确把握和积极顺应发展潮流和历史趋势,用大开放的全球视野和大格局的战略思维来定位、来布局。

目前,“一三七五”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全市工作主旋律,各类企业蓬勃发展,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和省烟等政策优势叠加,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市上下风清气正、心齐劲足。“十三五”必将是莱阳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五年,是再造优势、重塑形象的五年。面对新的形势,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握“十三五”,以必胜的信心应对“十三五”,以顽强的斗志奋战“十三五”,坚持高标定位开拓进取,勇立潮头勠力攻坚,在新一轮竞争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惧风险开辟新天地,矢志不渝再铸新辉煌。

第三节  五年以后美好愿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一三七五”发展思路,立足“一河四区”总体布局,叫响“决胜十三五、再造新莱阳”的口号,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迈入全国中等城市行列,成为胶东半岛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奋力谱写“五个莱阳”发展新篇章。

二、遵循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新模式。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有序、协调推进各领域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当前与长远兼顾,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引领经济文化、城乡区域、内外开放、民生保障等各领域深度渗透、跨界融合,实现同步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引导市民“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促进资源节约和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顺应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合作交流新机制,实现国内开放合作新突破。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和调节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让全体人民更广泛的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的分享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实力莱阳、魅力莱阳、开放莱阳、活力莱阳、和谐莱阳的建设,让莱阳城乡更美丽、社会更文明、人民更幸福。

打造“实力莱阳”。经济保持较快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烟台市位次前移,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向500亿元迈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翻番。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打造“魅力莱阳”。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充分结合,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有效推广,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取得新进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城市功能和形象进一步提高。

打造“开放莱阳”。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深入推进产业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走出去”实现重大突破,国内经济合作取得更加丰硕成果,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打造“活力莱阳”。把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力争更多领域改革走在烟台前列,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全面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新轨道。“十三五”期间,市场主体总量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新增2000件以上。

打造“和谐莱阳”。坚持以人为本,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让每个市民、每个家庭都拥有更多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市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文明和谐的新生活。

专栏1:莱阳市“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计划

指标

性质

目标值

年均增幅%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490

8.5

预期性

2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

44.5

——

预期性

3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7.6

14.9

预期性

4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320

15

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47

11.5

预期性

6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保持适度增长

预期性

7

实际使用外资

万美元

保持适度增长

预期性

科技创新

8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3

——

预期性

9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60

——

预期性

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

%

25

——

预期性

11

专利授权总量(五年累计)

2000

——

预期性

12

各类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2.2

——

预期性

生态文明

13

万元GDP能耗下降比例

%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14

万元GDP取水量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15

COD排放总量减少

%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16

氨氮排放总量减少

%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17

SO2排放总量减少

%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18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

%

达到上级要求

约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20

——

约束性

民生幸福

2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000

8.5

预期性

2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47.3

——

预期性

2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61

——

预期性

23

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

4.8

——

预期性

24

城镇就业再就业人数

万人

2

——

预期性

2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1.2以下

——

预期性

26

城镇化水平

%

58

——

预期性

第二章  突出一河四区  引领全面发展新突破

按照“两带两圈,城乡统筹;一廊南北,通山达海”的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突出“一河四区”总体布局,完善基础配套,拓展发展空间,夯实载体支撑,强化产业培育,实现城市扩容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坚持以重点板块的领先崛起,带动全市发展的全面突破,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空间集聚、要素集约、产业集群、不同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打造全市科学发展的主阵地和后发赶超的主战场。  

一河:五龙河流域滨河产业带。四区:东部新区、西部新区、南部新区和丁字湾滨海新区。

第一节  五龙河流域滨河产业带

区域范围  以蚬河—五龙河为轴线,北起沐浴水库、南至丁字湾,面积约387平方公里。

目标定位  打造莱阳绿色新型经济增长轴和智慧创新经济隆起带,有效对接青岛、联动烟威、辐射半岛。

发展规划  以五龙河为轴线,汇聚高效生态农业、康养休闲、文化创意、生态创新、智慧科技五大类高增长性潜力产业,优先实施五龙河流域生态治理,以滨河旅游景观路建设为拉动,加快改善流域周边环境,打造市民休闲娱乐的亲水平台,实现“水清、岸绿、路通、业兴、人聚”的先期目标,构建“水在城中走、城在水中游”的城市水系景观。结合滨河各镇街规划,推进互联网同农业、旅游、文化、养老、物流等紧密结合,以信息化、智能化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打通沿河产业发展的主动脉。

项目建设  实施蚬河健身主题公园、主题文化养生体验村、文化创意主题公园、大野头樱桃特色休闲农庄、濯村—光山水上运动中心、体育运动休闲带、旅游度假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推进第一、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启用姜疃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团旺污水处理厂、照旺庄污水泵站等工程。实施沿河60余公里的滨河道路及沿河防护林、经济林等绿化建设,建设姜疃功能性生态湿地和八闽春游乐园,启动芦儿港至众水段6.4公里河道治理,完成胡城、陶格庄、凤凰台拦河闸和小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丁字湾交界河东段海堤工程。推进蚬河路南延及公铁公交、滨河道路等工程。依托莱阳梨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以梨文化为特色的城市综合体。远期实施51.5公里河道疏浚、五龙峡口盆地地下水库、生态湿地、南海防潮堤及香岛地下水库等工程。

第二节  东部新区

区域范围  西起蚬河路,G309以南、以西,北至清水河,面积约28平方公里。

目标定位  建设滨河宜居新区,打造绿色食品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地。

发展规划  依托蚬河自然景观带及现有产业优势,以龙门路产业发展轴和文昌路综合服务轴为载体,坚持沿路布局、沿路开发,完善基础配套,突出产业优势,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项目建设  建设东山中小学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吴格庄、梁好泊等棚户区改造。投资5亿元,实施文化北路、旌旗东路、巨峰街等路网建设,推进文昌路两侧开发,完成蚬河公园二期改造、蚬河两侧绿化等工程。投资9000万元,建设食品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二期、工业能源和集中供暖等工程。积极引进郑明物流,建设高科技智能化温控仓储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覆盖山东及周边省份的区域性总部。

第三节  西部新区

区域范围  北起柏三路,南至丹崖路,东起富水路,西至开发区西边界,面积约52.6平方公里。

目标定位  全面拉开“双河抱城”框架,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和外向型产业聚集区。

发展规划  汾河路以东15.7平方公里的白龙河核心区板块,先期打造龙门路南、富水路西、贤龙路北、荆河路东约5.6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汾河路以西36.9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板块,打造产业特色突出的工业新区。

项目建设  白龙河板块,重点推进义乌国际新城、国际汽车商贸中心、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德怡老年公寓、第二人民医院迁建、白龙路中小学及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东赵疃、鱼池头等棚户区改造,完成白龙路等“六纵七横”路网工程及白龙河滨河生态工程,进一步完善供暖、供水、供气等配套设施。开发区板块,重点搭建科研院所、孵化基地、创业园区与企业的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园中园。推进多功能新材料孵化基地建设,引进10家科技含量高、安全环保、成长性好的新材料生产企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和新材料两个百亿产业集群。

第四节  南部新区

规划范围  北起富山路,南至五龙汇涨,东起蚬河路,西至富水路,面积约27.5平方公里。

目标定位  建设现代化城市副中心,打造面向胶东半岛的综合交通枢纽及服务中心,形成新的城市商贸业态聚集区和城市经济增长极。

发展规划  以“核心辐射、一轴贯穿、双翼拉动”为战略发展框架,引领南部新区发展。以城际铁路莱阳站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以五龙路连接中心城区,打造贯穿城市南北的发展轴线。以蚬河路和富水路为两翼,带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促进铁路两侧融合发展。

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东古城小学、公交换乘站等工程,推动老旧企业的“退城进园”,实施冯家疃等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梨花古镇。投资1.6亿元,加快实施清水南路等道路工程,完成站前广场及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开发建设丹崖路以南至芦儿港大桥2平方公里区域、芦儿港至众水拦水坝3平方公里区域,打造城市发展综合体及国家生态湿地发展区。

第五节  丁字湾滨海新区

区域范围  南至现状海堤线、北至202省道、东至海阳界、西至即墨界,面积约92.22平方公里,其中威青高速以南57.5平方公里、以北34.72平方公里。

目标定位  打造滨海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青岛城市后花园。

发展规划  加快融入青岛步伐,积极对接“蓝色硅谷”,尽快实质性纳入青岛发展大框架。威青高速以南沿海区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旅游度假、养生养老为主导,带动发展会议会展、休闲体育、信息服务、影视教育等高端产业,打造具有滨海特色的大健康旅游度假区;威青高速以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主要发展游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区内农渔种养区,通过现代化农渔业管理模式,建设观光体验型种养生态园。“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330亿元,旅游年收入15亿元,形成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生活舒适、常住人口5万人的滨海新区。

项目建设  加快金口古镇、香岛游艇码头、五龙河口国家级滨海湿地特别保护区、五龙河旅游景区、娘娘山生态文明乡村旅游区、三驾寺景区、丁字湾旅游度假综合体等项目建设,丰富度假区旅游产品和内涵;加快蓝海香湾、南海庄园、游艇会所、经4路商业街等项目建设,完善度假区商业服务设施;加快新区170公里主次干路、净化水厂一期、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区旅游、人居良好环境。

“一河四区”布局示意图

第三章  着力提质增效  开启创新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农业立市”三大战略,充分发挥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向微笑曲线两端挺进,加快打造制造业的升级版、服务业的增强版和农业的精品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动力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的新格局,全力开启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互促、民间草根与科技精英并肩、线上线下互动的生动局面。推进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到2020年,全市力争培育国家级技术中心及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技术中心及行业工程研究中心7户。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创新科技项目支持方式,探索实施贷款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引进培育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强化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支持,拓宽科技创新直接融资渠道。

加强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比例。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促进产学研用贯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加快使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年确保2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成功合作,组织开展30项以上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深化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加快知识产权产业化步伐,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利用能力。

推广新型孵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加快“众创空间”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服务平台。建立“企业主导”型孵化器,发挥主导企业资金充裕、产业领先的优势,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鼓励引导创新,孵化培育项目。建立“天使+孵化”型孵化器,引进成功创业人士传授创业经验,排除创业障碍,降低创业风险,进行天使投资,实现创业者与投资人的双赢。建立“开放空间”型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基础的办公空间及共享的办公设施,加强与创投机构的联系,全面营造创业生态圈。建立“产业主导”型孵化器,针对优势产业和需要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进行空间孵化,帮助创业者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发展,实现政府的战略引导,达到培育行业领军企业的目的。“十三五”期间,建立各类孵化器4个,引进上海张江药谷孵化器入驻莱阳,着力探索“从创新创意到孵化加速,最终形成集群发展”的崛起之路。

培育创新人才。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构建管理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着重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集聚适应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集聚适应创新发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家人才,集聚支撑创新创造、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集聚从事规划建设、风险评估、资本运作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加快改革科研评估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让创新者无后顾之忧,有意愿有能力的创新者梦想成真。“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0.56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2.2万人。

第二节  构建产业新体系

坚持抓产业促发展,以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为目标,加快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壮大发展新型工业。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50亿元,利税1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12%。

绿色食品产业。以鲁花、龙大为引领,突出规模优势,引导春雪、新冷大、恒润等骨干企业,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推动产业由食品加工向食品制造转型,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完善生猪肉食加工、花生产品加工、莱阳梨产品加工三条全产业链和“全国食品加工业总部经济聚集地”,提升“中国绿色食品城”形象。到2020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

新能源产业。以舒驰新能源客车为引领,发挥公告目录、技术装备和人才资源等优势,加快研发、合作、配套和产业化步伐,重点发展以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形成规模化生产,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以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能源综合利用,以机电和建筑为主的节能设备,以化工、造纸、发酵工业为主的清洁生产装备,培育壮大鸿达、山汽、万斯特、杰瑞富耐克等一批龙头和配套企业。到2020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

新材料产业。以盛华科技创业园为引领,以高端和优质产品的引进和开发为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培育盛华科技、远东新材料等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液晶中间体、有机发光材料、光学材料、改性有机硅等新材料产品,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打造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以鲁亿通、科盾为引领,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机遇,攻克关键技术,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车载夜视仪、红外一体监控机、智能补光LED灯、智能办公设备、智能成套配电等新一代电子产品。到2020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百亿元以上。

专栏2:制造业重点项目

山汽中轻卡:总投资15亿元,年产中轻卡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92.5亿元,利税7.8亿元。

华源莱动发动机产业园:总投资11亿元,新上年产45万台发动机加工装试生产线,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利税8亿元。

杰瑞富耐克换热设备: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高端装备用换热器和LNG液化冷箱、大型空冷器等产品,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3.2亿元。

华茂重工:总投资10亿元,新上钢生产线11条,钢筋桁架楼承板生产线4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5亿元。

鲁花生物科技:总投资10亿元,年生产高档酱油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亿元。

鲁亿通智能电气:总投资8亿元,主要从事智能电气成套设备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亿元。

舒驰客车:总投资15亿元,年生产新能源纯电动客车1.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利税12亿元。

鸿达重工机械:总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重型工程机械、混凝土搅拌站等大型工程机械,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5亿元。

东汽动力:总投资5亿元,年生产大中拖4万台,智能化农机具1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4亿元。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服务业需求旺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新态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丰富业态、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加快培育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4.5%。

金融保险业。加强金融机构的引进,规范地方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公司。“十三五”期间,力争引进保险机构、股份制银行各5家,引进或设立地方新型金融组织10家。加强银企对接,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构建要素齐备、功能完善、层次多样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培育地方税源。“十三五”期间,新增贷款70亿元,表外融资业务累计发生额70亿元,保费累计收入45亿元以上。

现代物流业。立足全面提升的交通区位优势,整合资源,搭建载体,加强协作,打造胶东半岛区域性物流中心。实施“互联网+”现代物流,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仓储体系,推广现代物流运作流程,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引进和培育郑明物流、佰联物流、绿色食品配送等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国际商贸物流园,壮大现代农村物流,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水平。2020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达到3600万吨,重点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电子商务业。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家指导、协会服务、全社会参与”的模式,加快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不断创造新模式、诞生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壮大电商产业园,搭建平台,完善功能,夯实发展载体。构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推进“智慧三农”电商工程,以绿色食品为切入点,打造“中国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第一县”和“国际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城”。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亿元,培育省级以上电子商务示范平台(企业)10家。

产业地产业。依托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推动房地产业由住宅地产向产业地产转型。加快建设业态齐全、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大型城市综合体,重点推进南部新城商贸综合体、瑞丰大厦、财富中心、金城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类、会计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公证等法律类、代理经纪等市场交易类、影视文化休闲等娱乐类以及信息咨询类等服务业,打造楼宇经济发展增长点。

文化旅游业。立足优势资源,加大宣传推介,强化品牌建设,塑造旅游精品,叫响“梨乡莱阳,令人向往”旅游口号,打造胶东特色文化旅游节点城市。依托丁字湾滨海新区开发,做大做强高尔夫、滑雪等休闲体育品牌,湿地、养生等健康养老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滨海度假游;依托五龙河滨河产业带开发,加快生态廊道综合整治,着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打造滨河休闲游;依托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加快恐龙谷游乐园建设,引进集科普、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打造恐龙文化游;依托南部新区开发和濯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品牌,建设梨乡风情小镇和樱花旅游综合体,打造美丽乡村游;依托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挖掘企业文化内涵,加强创意设计,打造特色工业游。加强与棕榈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棕榈园林等旅游业重点载体,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建成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2处,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

商贸餐饮业。完善网点布局,提升功能档次,构建现代商贸服务体系,打造半岛区域性商贸中心。壮大品牌市场,重点抓好亿元市场培育,形成一批产业突出、辐射带动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专业市场。加快培育七星北路新兴商业中心区,形成集高档购物、酒店餐饮、休闲娱乐、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步行街。科学布局商业综合体,突出抓好义乌国际新城、正源百货扩建、唐家洼商业综合体、文峰苑韩国风情商业街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引进各类快捷酒店、商务酒店,加大品牌餐饮培育力度,发展假日经济,提升商贸餐饮业的档次和水平。                                                                             健康养老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载体建设,丰富和扩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建立政府扶持引导和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全力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德怡老年公寓、鸿福莱颐养中心、福祖托老中心等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打造集医疗、养老、康体、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养老示范工程,提升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和拉动力。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打造运转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社区服务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便民服务、中介、家政等行业,完善服务设施,健全网点布局,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规范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范围和收费标准,推行物业服务星级评比,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专栏3:服务业重点载体

重点园区:国际商贸物流园区、丁字湾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汽车零配件创业园、南部新区中央商务区、梨乡风情旅游区、娘娘山生态风景区、濯村特色农业旅游区、东方果蔬、盛隆建材等。

特色街区:阳光银街美食街、大寺街中防商街、盛隆路服装商街、昌山路服装商街、七星路小商品特色街、旌旗东路商业街、五龙中路五金专业街、龙门路汽贸专业街、文峰苑韩国风情商业街等。

重点项目:义乌国际新城、白垩纪国家级地质公园、郑明物流、财富中心、阳光银座、金城广场、瑞丰大厦、盛达大厦、宋村梨儿山生态园景区、梨乡风情小镇、丁字湾滨海旅游度假综合体、南部新区商贸综合体、濯村天适樱花主题公园等。

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公顷、年产65万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确保种植面积3万公顷、年产140万吨。调整优化果业结构,做大做强“莱阳梨”产业,加快建设高标准果品生产基地。加强五龙鹅、五龙河鲤、莱阳益蛏等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和开发,抓好生猪、奶牛、蛋鸡的标准化养殖,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0%以上。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到202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权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扩大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品牌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创新经营方式,健全经营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完善节水、灌溉、排涝等农田水利工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增加投入,增强服务,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积极推广“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业监测体系。实施最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标识等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全环节可追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农产品安全。

专栏4:农业重点项目

千亿斤粮食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高产稳产粮田10万亩,年可增加粮食产量1000万公斤。

核桃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万元,建设核桃新品种示范园600亩,核桃生产基地6000亩,形成更加完善的核桃良种配套栽培技术。

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项目:每年实施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年新增大型复式配套深松整地作业机具100台套以上。

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5.23亿元,修复完善赤山、东半泊、凤凰台、后万第、前淳于、陶格庄、西诸麓、胡城拦河闸,对小平水库进行除险加固。

羊郡二级渔港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设计泊位200个,建设码头、港池、防波堤长、管理房、卸鱼场、道路等配套工程。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主导产业延伸方向和发展重点,促进有“扎堆发展”趋势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对“三高一低”企业实施腾笼换鸟,鼓励优势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形成一批龙头型、旗舰型企业集团。优化企业间协作配套体系,按照垂直一体化模式,通过龙头大企业带动联动,着力发展专业化优势明显、分工协作紧密的配套中小微企业,实现集群共生、联动发展。加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面向集群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构建研发、制造、销售、物流一体化的集群产业体系。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品牌推进战略,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莱阳标准和莱阳品牌。 

第三节  拓展发展新空间

坚持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行“产品加芯、生产上线、设计借云、管理添智、营销用网、质量追溯、品牌联销”等模式,加快智能制造体系建设,推动“莱阳制造”向“莱阳智造”转变。

应用智能化管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大平台、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大信息网络技术在研发设计、运营管理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中应用,实现管理添智。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加强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智能控制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智能管理水平。

实施智能化生产。加快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实时感知、采集、监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形成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促进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以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积极实施产品加芯,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开展“机器代人”试点,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模式。

培育智能化企业。组织实施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选树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车间样板,开展对标管理,引导企业全方位提升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培育华源莱动、舒驰客车等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到2020年 ,全市重点行业装备智能化率达到80%以上,管理信息化覆盖面达到95%以上。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共生发展,相互协同、配套服务,实现资源要素的共享,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业制造化相向发展。

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渗透。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业务,增加服务环节投入,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成果推广、科技咨询、个性化定制、精准营销、维护检修、售后服务等业务,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通过上伸下延制造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推动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引导处于价值链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企业,凭借其核心技术、核心业务等优势,通过贴牌生产、连锁经营等方式,使服务业要素有效嵌入制造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产业链向制造业延伸,实现全产业价值链的增值。

加快“主辅分离”。推动优势制造企业改革内部体制和生产组织方式,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细化专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安装、包装等非核心辅助性业务从主营业务中分离,推动企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

实施“互联网+”行动。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融合创新,重点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路径、新模式、新能力、新业态,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高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为民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构筑新优势,培育新动能。到2020年,互联网新业态成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实施规模企业公司制改造,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备对接资本市场的基本条件。抓住国家加快建设新三板和四板市场,实施市场化并购重组,特别是改审批制为注册制等重大机遇,超前谋划,加强联动,积极推动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建立测评、报告、推动体系,邀请知名券商、专家进行授课辅导,争取知名证券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企业与券商深度合作。组织已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进行经验交流,推动春雪食品、鲁花生物科技等企业境内上市,推动一品堂、美科富邦、金山旅游做好境外上市,推动锦江生物等“新三板”挂牌。“十三五”期间储备拟上市挂牌企业30家,实现企业上市挂牌10家以上。

第四章  统筹城乡一体  健全协调发展新机制

立足城乡发展战略性规划,进一步明晰城乡发展定位,优化城乡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乡品质和风貌特色。 

第一节  加快规划建设

坚持战略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建设。

扩容提质中心城区。按照“政府主导、突出重点”的要求,坚持循序渐进、科学布局、集约节约的原则,对影响城市形象和功能完善的棚户区实施拆迁改造,加快老城区功能疏散。结合棚户区改造,推动建设大寺街、清水路、旌旗东路、文昌路、文化路等22条城市主次干道,打通城区“动脉”,消除交通盲点。结合G204北迁,加快城区北部建设,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健康养老”为一体的新城区,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发展城市综合体,着力培育中央商务区。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完善雨污和排涝设施,增强城市防汛能力,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十三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50万以上。

专栏5:城区建设重点工程

一、棚户区改造

37个棚户区:西关、太平、姚格庄、石硼、城南村、郝格庄、西至泊、北关、吴格庄、南关、枣行、鱼池头、东关、宫家、盖家疃、辛格庄、七里地、儒林、庄子、岔道口、东亭山、西亭山、和平、市中、东马山、东赵疃、四真庄、留衣庄、冯家疃、中古城、西古城、姜家庄、古柳树、东古城、道口、梁好泊、南臧家疃。

二、城区道路建设

8条城市主干道:旌旗东路(文昌路至G309段)、文昌路(金山大街至莱羊路)、黄海路(龙门路至G309)、白龙路(龙门路至G309、凤凰路至丹崖路)、凤凰路(大寺街至蚬河路、五龙路至莱穴路、梨园路至文昌路)、丹崖路(莱穴路至长江路)、荆山路(莱高路至黄河路)、金山大街(白龙河路至莱高路)。

14条城市次干道:文化路(文昌路至G309、农学院至文昌路)、清水路(龙门路至龙虎街段)、大寺街(昌山路至龙门路、龙门路至丹崖路)、贤友路(龙门路至金山大街、富山路至丹崖路)、巨峰街(旌旗路至金山大街、富山路至丹崖路)、墨水街(龙门路至丹崖路)、漩河路(龙门路至龙门大街)、芝水街(富山路至凤凰路)、霞峰街(梨园路至黄海二路)、望石路(富水路至白龙河)、孟山街(贤友路至文昌路、富水路至白龙河)、梨园路(文化路至旌旗路)、蚬河路(丹崖路至莱羊路)、凤河路(军民路至柏林路)。

稳步建设新型城镇。按照“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一般镇”的城镇化体系,促进小城镇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和产业集群中心。“十三五”末,发展四万人以上小城镇4个,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加快实施特色立镇、产业强镇、文明兴镇,突出差异化,坚持错位发展,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经营模式。完善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养老护理等设施,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和聚集能力。坚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业相结合,促进城镇、产业、人口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放宽落户政策,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规范建设新型社区。按照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要求,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的原则,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加速村庄集聚改造和融合提升,完善公共服务功能,稳妥引导市民适当集中居住。继续推进姜疃镇嘉和馨苑社区、羊郡镇埠前社区、福泰居社区、柏林庄办事处顺德盛社区、河洛镇佳城理想之城社区建设,启动万第镇胡留社区的建设。“十三五”末,每个镇街完成2-4个新型示范社区建设。围绕自然生态、功能完备、文化传承,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保护传统特色村庄,着力打造美丽乡村。

第二节  加强城乡管理

高质量打造城市精品,增强城乡管理效能,全面提升城乡形象和品位。

改善市容市貌。立足增强城市的品位和内涵,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不断彰显城市特色。以“一楼一靓点、一巷一景观、一街一主题、一域一特色”为目标,每年打造1-2条“精品街”,设置一批文化墙,美化城市环境、弘扬梨乡文化。对城区主要路段实施“洗面工程”,解决沿街商户吐舌头经营、乱贴乱画、乱拉乱挂等违章行为。推进沿河绿化、道路绿化等工程,加快实施旌阳河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市容市貌。

专栏6:绿化工程

沿河绿化:沿河绿化670公顷。蚬河绿化,主要包括马山路至旌旗路段两侧15公顷、蚬河公园改造二期20公顷、富山路至凤凰路段两侧16公顷,蚬河西岸健身主题公园6公顷、凤凰路至丹崖路两侧34公顷、丹崖路至莱羊路段两侧20公顷、莱羊路至五龙汇涨段两侧200公顷,以及五龙汇涨至南海段两侧山体等绿化工程;白龙河绿化,主要包括小掖路至龙门路两侧景观18公顷、富山路至丹崖路两侧22公顷等工程。

道路绿化:实施文昌路、蚬河路南延、五龙河滨河大道、黄海四路、黄海二路、巨峰路、贤友路、梨园北路、文化东路、荆山路等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运行的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全面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实施数字城管行动,推进智能电网、水网建设,促进地下管网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推进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市民卡等社会事业信息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民生至上,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教管并重、以教为先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增设果蔬销售点、停车场、泊车位、非机动车停车架和便民服务点等,积极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服务。不断完善镇(街)、村(居)、物业加城管“四位一体”的查控违章建筑工作机制,加大拆除力度,杜绝违法建设。

推进环卫一体化。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建设日处理能力7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结合新区开发和棚户区改造,新建公厕24处、垃圾转运站10处,新增农村垃圾方桶2.1万个、侧装垃圾压缩车25台,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三节  夯实设施支撑

坚持统筹兼顾、民生优先、基础先建、配套完善的原则,加快公共设施建设,筑牢城乡基础设施支撑。

构建信息设施网络。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传输网、移动通信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等基础设施,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加快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到 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体系,在商业街区、市政广场、商务楼宇、公交车站等区域实施公共WIFI免费服务。

健全交通路网体系。科学规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两环、五联、九纵、十三横”的公路网主框架。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交通对接,全力推进G204烟上线莱阳山前店至冯格庄段改建工程、省道209莱阳城区段改线、文莱高速及其连接线等一批战略性交通项目和城区至南海新区滨河公路改建等工程,加快城铁枢纽、汽车新站等项目建设,推进实施荆山路、丹崖路、莱穴路拓宽工程,加快融入半岛一小时经济圈。改善公路交通条件,完成境内的国道204东段大、中修,国道309荣兰线中修,省道213大修工程及11条县乡道路改造。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和枢纽布局,推进公交场站建设,引导城市公共交通向乡村地区延伸。“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高速公路38.5公里,新建一级公路33.8公里,改扩建县乡公路111.2公里。202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457公里,其中城市道路总里程达360公里,形成14个客运站、16个货运站的客货场站布局。

专栏7:交通路网工程

国省道:国道204烟上线城区段改线27.3公里,国道204烟上线东段大、中修27公里,省道213蓬水线大修11.8公里,省道209蓬黄线城区段改线6.5公里,国道309荣兰线中修22.2公里。

县乡道路:改建大修X070寨万线、X003榆院线、X064莱羊线、X029刘山线、X066石沐线、X069埠倪线、X030路莱线、X068莱高线、X032发埠线、河莱线、坦莱线11条道路共计75.6公里;完成莱羊线发坊大桥等危桥改造及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汽车新站:新建汽车中心站、城市公交总站、南海新区综合枢纽、山前店汽车站、大夼汽车站。

5座桥梁:文化路跨蚬河桥(2座)、凤凰路跨白龙河桥、文昌路跨清水河桥、黄海四路跨清水河桥。

农村道路:完成全市行政村连村路硬化建设工程,改造升级城区北部东西贯通及东部山前店G204(后店)至G309(南张夼)贯通工程。

高速公路:新建文莱高速38.5公里以及莱阳东连接线、莱阳连接线等文莱高速连接线工程15.5公里。

完善公用事业设施。供水工程。加强城市供水保障,建设沐浴水库至净化水厂DN1000供水主管网、北部城区16公里供水主管网,改造老城区80公里老化供水管网,完成第二水源地选址论证,实施丁字湾滨海新区净化水厂扩建工程。“十三五”末,城市供水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日。实施农村饮水巩固与提升工程,改造水源与管网,配备净化设施,建设水质检测中心,先期完成镇街驻地自来水改造。

供热工程。敷设供热管网120公里,新建换热站及其他供热设施。新增义乌国际新城、郝格庄区片、国际公馆等供热小区30个,新增配套供热面积约800万平方米。实施莱动家属院、莱拖家属院等9个小区约80万平方米的老化采暖系统改造。“十三五”末,全市配套供热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

供电工程。“十三五”期间,总投资12.42亿元,推进八一站升压工程、西留输变电工程、赤山输变电工程、郡坊线新建工程等18个电网项目建设。其中,新建110KV变电站2座,改造110KV变电站2座,新建110KV线路4条;新建35KV变电站2座,改造35KV变电站2座,新建35KV线路6条;新建台区520台,改造台区153台,新建10KV线路107条,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配电网。

燃气工程。新建天然气门站2座、CNG汽车加气站7座、LNG加气站5座;敷设次高压燃气管线70公里、中低压燃气管线200公里;敷设天然气管道约110公里,满足南海新区天然气需求。“十三五”末,全市日供气量达51万立方米,生活燃气普及率达到80%。

第五章  改善生态环境  开辟绿色发展新途径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地位,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让莱阳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第一节  实现绿色发展

以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为导向,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全面降低能耗、水耗、物耗。落实节能责任制,强化节能预警调控,大力推广应用变频节电、高效照明等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传统产业节能改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节能技术产业化。严格控制碳排放,探索碳排放控制和交易机制。到202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比例、SO2和氮氧化物、氨氮和COD排放均达到上级要求。

全面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坚持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工程。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用水需求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坚持科学用海,对海湾、滩涂等区域合理利用和开发。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对工艺技术装备进行更新改造,全面推进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服务业发展,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构筑纵向延伸、横向耦合、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实施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推进园区内各类产业循环式组合和各种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积极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强化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废弃物的再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衔接。引导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逐步实现“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快能源技术创新,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开展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专项行动。推广绿色控害、测土配方施肥、微喷滴灌等新技术、新模式。推进秸秆、畜禽粪便、地膜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鼓励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十三五”期间,推广建设户用沼气1000户,推广建设沼气工程40处。

培育倡导绿色生活。加强资源环境、资源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促进公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形成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发展绿色采购、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推动形成节约低碳、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二节  加强环境治理

坚持“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防控环境风险为底线,以保障群众健康为目标,形成最严格的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河长制”,加大工业废水源头防控,加强重点流域、水库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五龙河及重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五龙河水系湿地工程建设项目,提高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沐浴水库调水补源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到2020年,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构建大气污染联防联动机制,以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供暖煤改气、扬尘综合整治,实施企业脱硫、除尘和脱硝设施升级改造,确保排放达标。落实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强化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制度和检测维修制度,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健全监测网络。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引导各类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有效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妥善处置危险化学品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确保生态空间安全。

第三节  构筑生态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开展大规模绿化行动。重点实施五龙河流域绿化、干线公路绿化、景观通道绿化、荒山和裸露山体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博览园和树化石公园景观林建设,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开展退耕还果还林试点,全面提升城乡绿化水平,打造森林景观优美、城郊森林环抱、道路绿树成荫的绿色生态格局。“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300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实施五龙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工程,推进老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落实保护措施,修复生态环境,保护森林、湿地和生物等自然资源,维护物种的多样性,确保生态平衡和完整。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生态环境评价,严格自然岸线控制,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大丁字湾莱阳海域岸线整治项目的修复力度,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养护,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四节  强化约束机制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健全自然资源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使用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

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立严格监管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依法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切入点,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偿力度。科学界定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的权利义务,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

专栏8:生态保护工程

林下经济建设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在老寨山建立面积30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含老寨山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总投资3760万元,新建高位蓄水池50个,视频监控点8处,修建瞭望塔7处,新建防火通道50公里,配备消防用车5辆。

五龙河流域用材林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完成低产林改造1.5万亩,其中用材林0.5万亩,经济林1万亩,育苗300亩。

五龙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投资1.2亿元,在五龙河崔疃-濯村段建设功能性人工湿地,改善五龙河水质。投资2000万元,进行管理站点、巡护道路、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建设;实施湿地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控等工程。

丁字湾莱阳海域岸线生态整治修复工程:总投资1亿元,实施砌石护坡、建立人工湿地、种植湿生植物、防潮大坝加固和疏浚清淤等工程,形成完整的海陆复合生态系统。

第六章  融入全球布局  创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优化开放布局,丰富开放内涵,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开放向结构优化、领域拓展、效益提升转变。

第一节  坚持全面开放

立足区域优势,协同推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推进产业开放。优化外资产业结构,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高端环节的外商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本土优势产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同开拓双方市场和第三方市场。推动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积极参与国内研发活动,更好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探索与新兴经济体的多种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其劳动力、资源等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推动我市服装、布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促使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生产率及品质更高的方向升级。探索制定国别产业投资导向目录,鼓励建设境外“莱阳产业”,在国际范围配置要素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

推进市场开放。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推行价值链升级导向的对外贸易,实现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日韩传统市场,拓展欧美高端市场和新兴市场。创新贸易方式,积极利用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扩大进出口。鼓励加工贸易增强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深度挖掘食品等传统优势贸易潜力,积极扶持机械、化工等新兴优势贸易。发挥进口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扩大先进技术和装备、短缺资源以及高品质消费品进口。

推进企业开放。统筹企业管理、生产、销售、融资、服务和人才国际化,引导企业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和国际惯例参与市场竞争,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培育源自莱阳的国际品牌。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建立项目管理公司,探索建立便捷高效的支撑体系。灵活运用企业境外上市、增资扩股、股权置换三种“无地招商”模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动现有企业改造提升。创新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简化审批程序,为企业提供好信息服务、政策引导,控制好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法律风险。鼓励“走出去”企业积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环保、公益等社会责任意识,塑造莱阳企业对外投资良好形象。

推进园区开放。坚持用全球视野、国际理念推动园区发展,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作模式,制定完善园区投资贸易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复制推广创新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园区第一品牌,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开放合作的“洼地效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本和要素提升园区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引导外资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园区发展。

第二节  借势国家战略

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和中韩自贸区建设的国家战略,主动对接、积极融入,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战略研究和统筹谋划,找准与沿线国家合作的切入点,聚焦重点国别、优先领域、关键项目,明确新定位,打造新动能。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互通体制机制。推进经贸和产业投资合作,将对外贸易和投资有机结合,抓住沿线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到自然资源多、市场辐射广、要素成本低、创新能力强、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经营,在拓展产业投资和产能合作中实现双赢。充分发挥青岛、烟台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港口的优势,密切与国际性大港、强港的战略合作,以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开展多层次国际务实合作,打造莱阳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点。

利用中韩自贸区优势。借势中韩自贸区建设,以中韩(烟台)产业园为载体,为中韩两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提供便捷通道,推动与韩国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产业链对接融合。做好与韩国产业相结合的文章,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依托中韩(烟台)产业园,加快推进对韩产业合作,努力把莱阳打造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目的地、优质商品集散地和产业转移承接地。

第三节  促进国内合作

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健全国内经济合作交流机制,提升利用内资的规模和质量。

加强招商引资。广泛开展大招商活动,进一步深化与央企、国企、知名民企、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由全面出击、盲目招商向突出重点、定向招商转变,实施精准对接,增强招商实效。依托上海山东商会、北京山东企业商会等组织,开展“商会进莱阳”活动。突出企业在招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对市场发展摸得准、行业内部人脉熟的优势,实施以商招商,提高项目对接的针对性。坚持产业招商,瞄准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交汇点,突出莱阳产业和资源优势,重点在龙头、配套以及延链补链招商上下功夫,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引领发展。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推进分配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优化项目布局,增强布局的科学性。调整招商扶持政策,对符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帮扶;对重点成长性投资项目,在融资、专项资金争取、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以促进项目快速成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一河四区”办公室、开发区、各镇街和职能部门等招商主力军的作用,深入实施项目经济,坚持每年规划论证和建成投产一批有利于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项目,力争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融入区域一体发展。主动融入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着眼于更大范围发挥比较优势,完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机制,积极承接京津等地区产业转移。借助青烟威荣城际铁路的开通以及青岛海阳城际铁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青岛的战略融合,统筹协调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承接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区域间产业结构优势互补、产业布局合理优化、相关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东西部合作发展,用好“喀交会”、“西博会”等国家级会议平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劳动力优势,引导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七章  增进人民福祉  跃上共享发展新高度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平等,推进服务均等,保障基本民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节  扩大就业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和更为灵活的就业扶持政策,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期间,培训各类再就业人员3.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

扩大稳定就业。完善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机制,增强就业稳定性。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政策扶持,完善创业平台功能,优化创业氛围和环境。加快推进中防商街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义乌国际新城电商创业园、盛隆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建设,吸引更多创业者入驻。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鼓励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积极开展就业竞争能力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推广网络招聘和视频招聘。建立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业队伍,实现全社会创业服务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完善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工资“三项制度”备案,提高最低工资和社会保障标准。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增加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加强民生保障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效对接,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扩面,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加强各类用人单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十三五”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3万人、参保率98.1%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100%,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万人以上。

增强社会救助。健全以城乡低保为基础、医疗救助等专项制度为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稳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城乡低保标准比率缩小到1.5:1以内;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提高救助水平,确保重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70%以上;强化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提高救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确保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0%以上;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设立社会救助中心,在镇街设立社会救助站,形成“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工作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发展社会福利。加快养老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0 张,努力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20分钟的“社区养老服务圈”。落实城镇“三无”对象保障制度、高龄津贴制度、失能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等特殊困难群体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培育发展完善慈善组织网络,广泛开展“爱心复明”、“突发性大病救助”、“慈善爱心桥”、“善心助学”等慈善活动。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加强资金管理使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建立保障性房源多元化筹建方式,解决城镇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第三节  提升教育质量

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推进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强化发展保障。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发展投入,公共资源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人员规划编制优先满足教师队伍需求,建立并实施对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绩效评估和优先发展问责机制,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和用人机制、质量评价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实行开放办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促进教育公平。实施义务教育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解决大班额问题,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扎实推进“学区管理机制”,完善中小幼“共建共强”工作机制,推行区域教育共同体内基础教育贯通培养,着力解决择校问题。贯彻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助学体系,确保辖区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加强教育管理。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名校建设,鼓励特色办学,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培育一批在烟台市乃至山东省立得住、叫得响的特色名校、示范校。

第四节  完善健康服务

实施“科技兴医、人才强医”战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布局和资源配置,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市18处镇街卫生院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卫生院”和“群众满意卫生院”要求。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基层卫生服务“15分钟就医圈”。开展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提高公共卫生保障水平。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职业病防治,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确保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保持在93%以上。抓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推行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5%和85%以上。

增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国医堂”建设。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建立全市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体系。“十三五”末,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不低于2.05人,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不低于2.1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8张,城乡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对公立医院的预算投入,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大力发展民营医疗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以公办医疗机构为主导、公办与民营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行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肃的问责,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基础设施、执法装备、检验监测和信息化建设,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增强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及时有效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安全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第五节  促进社会和谐

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十三五”期间,各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年均发案率分别下降5%、8%。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抓好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专项整治,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快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强化全民法律信仰,捍卫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强化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保障律师依法行使执业权利。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拓展民生领域法律服务,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推进公共法律均等化、便利化。

妥善做好信访工作。深入做好新常态下的群众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群众矛盾。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法律等手段,全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预案,提升紧急事件综合预警、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征用及紧急配送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促进全面进步。实施精准扶贫,坚持造血与输血并重、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有机衔接,努力消除贫困。落实计划生育相关政策,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趋势。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提高妇女儿童地位,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和就业水平。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加强交通战备、人民防空等工作,做好拥军优属、外事侨务、史志档案、地震气象等事业。

第八章  弘扬现代文明  开拓文化发展新境界

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升文化的软实力,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市民自觉行动。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红色文化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弘扬胶东红色文化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乡村少年宫建设,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扎实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以及“梨乡好人”和道德模范推选活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推动道德实践活动具体化、常态化。

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整合新闻媒体资源,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完善互联网管理办法,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规范传播秩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节  健全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基层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创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为引领,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满意度为目标,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加快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建设;建立应急广播发布和管控平台,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和多媒体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暖心工程”,将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

培育文化艺术精品。突出抓好反映我市重大题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创作,推出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作品,形成独具莱阳特色的文化品牌。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开展理论研究创新和理论惠民工程,提高人文科学素质。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模式,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塑造地方文化优势。立足莱阳历史文化脉络,强化文化功能,优化人文环境,彰显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等建设,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加强文化战略研究,立足梨文化、恐龙文化、螳螂拳文化、书法文化,挖掘农村传统手工艺、乡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评估和归纳提炼,确立城市文化定位,延续文化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齐鲁人文城市。

第三节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效益,培育知名品牌、提升产业内涵,建设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发展创智产业,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创新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项目,努力建设省级、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培育促进文化消费。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有机统一。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以优质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良好的环境扩大提升文化消费需求。传承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等特色体育文化资源,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拉长体育文化产业链条。,提升城市软实力。支持各类公益性演出,鼓励商业性文化活动对群众免费或优惠提供。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关联性行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激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做大做强产业主体。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文化产业孵化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竞争性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合理规划农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布局,培育文化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稳妥有序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加强文化产业机制创新。

第四节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健全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大力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诚实守信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规范。

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引导其率先垂范。将诚信教育覆盖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以诚立身、诚信做人。鼓励和引导企业大力培育诚信文化,增强员工的诚信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在政务诚信领域,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强化政府诚信示范引导作用。在商务诚信领域,提高信用管理水平,增强行业诚信自律能力,强化市场信用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在社会诚信领域,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及居民个人的诚信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司法公信领域,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规范司法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加大对诚信企业和守信个人的表彰宣传力度,探索在公共服务过程中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支持激励政策。出台失信行为惩戒办法,在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推动实施信用分类监管和惩戒,建立行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市场禁入制度、行政许可申请人信用信息承诺与信用审查制度,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第九章  释放改革红利  激发赶超发展新活力

坚持市场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持续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第一节  推进政府自身改革

着眼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政府职能转变,明确功能定位、理顺权责关系、完善组织架构,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将法治贯穿行政全过程,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维护群众利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明确政府权责边界。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监管重点,明确监管责任,加强对投资活动中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的监管,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强化监管能力建设,推动监管重心下移,清理、整合、规范行政执法队伍,积极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实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开通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实现行政审批“三集中两到位”;全面推行注册登记、工商登记和“一照一码”等制度改革,降低市场主体进入门槛;实行网上申办营业执照、发放电子营业执照,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便利;转变管理服务理念,推动政府部门管理重心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公共服务方式创新,规范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优化行政组织机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深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规范机构设置,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在政府部门整体层面及部门内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加快政府部门职能整合、权力结构重构、运行机制创新。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行政职能收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加快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完善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国资管理、绩效考核等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措施。严控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切实管住总量,优化结构,降低行政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把更多的人力财力投向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重点领域。

第二节  深化经济领域改革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对全面改革的牵引作用,建立健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政策调控体系,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深入开展“营改增”,完善地方税体系。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探索由民间资本设立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推进权益类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发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完善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融资支持政策、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建立严格基于法律法规的监管体系,促进监管程序规范透明。

要素市场体系改革。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优化配置各类要素。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破除人力资源市场的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歧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坚持在宅基地集体所有和“一户一宅”前提下,逐步放开宅基地自主流转和资源有偿退出。培育发展城乡建设用地交易代理、地价评估等各类土地中介服务机构。在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受益、流转及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多元化改革。

第三节  加快社会治理改革

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协作、互补互动、相辅相成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党领导下的多元化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配置体系,促进治理机制透明化和治理模式多样化。树立综合治理理念,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增强社会治理效果。着重研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措施,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作用,带领引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进一步理顺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构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营造法制健全、政策完善、待遇公平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活动,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加快行业协会、商会的“去行政化”步伐,建设服务会员、沟通政商、自律互助的服务型组织。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举报受理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和资产管理等制度,提高社会组织诚信度和公信力。

第四节  强化改革试点带动

坚持微观创新、自发改革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注重总结提炼各领域改革的经验做法,寻求规律,由点及面,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创新,为更大范围的改革实践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和标杆。认真研究国家改革政策方向、重点领域以及改革试点推广工作,积极探索自主改革事项,围绕区域优势和发展布局,积极承接新的改革试点事项,努力扩大改革试点成果。“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姜疃全国重点镇建设试点,争取“莱阳绿色食品跨境电商基地”试点、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列为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

第十章  保障规划实施  再造科学发展新莱阳

《纲要》经人大批准通过后,是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调整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举全市之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加强规划体系衔接。健全由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突出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严格规划刚性约束,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多规融合”,逐步实现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侧重、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引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市发展改革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检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跟踪分析。发挥年度计划的作用,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要明确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确保任务目标实现。

完善规划评估机制。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原因使经济发展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实行规划年度巡查报告制度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将规划实施等重大决策落实情况列入审计范围。

强化规划宣传引导。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都要不断提高规划意识,树立长远发展观念,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确保规划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