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法定主动信息公开>规划计划>专项规划
索引号: 12370682493607064/2022-06336 成文日期: 2022-04-26
发布机构: 莱阳市气象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浏览量: 来源:莱阳市气象局

字号:

前    言

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城乡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区域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水文

四、地质构造

五、气候环境

第二节 城镇规划

一、区域功能定位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三、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四、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五、远景规划

第二章 气象观测站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基本情况

第二节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历史沿革

一、站址变动情况

二、站名变动情况

第三节 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代表性分析

二、准确性分析

三、连续性分析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第三节 规划依据

第四章 规划内容

第一节 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二节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

一、气象探测环境的定义

二、气象探测环境的总体要求

三、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

第五章 规划实施

第一章 城乡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地处莱阳市蚬河公园内,人工湖北。

一、区域位置

莱阳市位于山东省东部,胶东半岛中部,临黄海丁字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 1 ~31′- 120°59′12〞,北纬36°34′10〞-37°9′52〞。东临海阳市,西接莱西市,北界栖霞、招远两市,南邻即墨市,东南隅濒黄海丁字湾。东西最大横距3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65千米。总面积1731.54平方千米。辖城厢、古柳、冯格庄、龙旺庄、柏林庄5个街道办事处及团旺、沐浴店、穴坊、姜疃、照旺庄、万第、谭格庄、羊郡、高格庄、大夼、山前店、河洛、吕格庄13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784个行政村。

二、地形地貌

莱阳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地带南部,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河流多为北源南流。北部、东部、中部、东南部、西南部均有互不连接的丘陵群,沿河地带及丘陵群之间,形成互不连片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山地占总面积的21.5%,丘陵占47.06%,平原占31.43%。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lOO~300米之间,山丘顶部浑圆,山坡坡度—般在5°~15°之间,沟谷断面呈“U”型,沟底纵坡平缓,坡冲积物较发育,有的厚达5~8米。 

三、水文

莱阳市境内河流因地势北高南低,多为北源南流。500米以上的河流、沟溪共187条,其中流长15公里(境内流长9公里)以上的河流13条,内有11条归为五龙河水系,西部有2条归为莱西境的大沽河水系。五龙河流域面积393.3平方公里。大沽河市内流域面积93.75平方公里。

四、地质构造

莱阳市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Ⅱ级构造单元,其正处于胶北隆起和胶莱坳陷二个Ⅲ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分,并纵跨二个Ⅲ级构造单元,北部为胶北隆起之南边缘,南部系胶莱坳陷的东北部位,总体构成近东西向构造斜接复合的较复杂的构造格局。不同时代、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构造组合相互制约、叠加、改造、复合构成了境内目前的构造格架。

五、气候环境

莱阳市地处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一)气温。历年(1981-2010年,下同)平均气温12.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4℃;极端最高气温40.0℃,极端最低气温-20.5℃。

(二)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32.5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7%。12月为历年平均日照最少月,为170.9小时;5月为历年平均日照最多月,为261.7小时。

(三)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648.7毫米。降水最多的月份是7月,达172.5毫米;最少的月份是1月,为7.0毫米。

(四)风向和风力。主导风向为SSE方向,风向频率为10%,年平均风速2.8米/秒,最大风速为17.0米/秒。

(五)灾害性天气

气象灾害是我市主要的自然灾害,出现的次数多,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气象灾害。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暴雪、干旱、大风、冰雹、雷电、霜冻、大雾等。

1.台风。平均每年有1~2个台风影响我市,主要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

2.暴雨洪涝。据近40年(1971~2010)气象资料统计,我市的暴雨多出现在6月下旬到9月上旬,尤以7、8月份为最多。全市日降雨量≥50.0毫米的暴雨平均每年出现3~4天;最多的年份达到7天。

3.暴雪。莱阳的暴雪多出现在12月~次年2月。我市暴雪最早出现在12月上旬,最晚出现在3月中旬。

4.大风。莱阳地处沿海,全年均可出现大风,以春季的西南大风和冬季的偏北大风为主。强冷空气入侵和温带气旋过境是我市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近40年全市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16.1天,主要集中在3~5月和10~次年1月两个时段内。

5.冰雹。莱阳是受冰雹影响较大的地区,据统计近40年全市平均每年0.8次;最多的1979年出现了5次。冰雹主要集中出现在4-6月、9-10月,其中5-6月份,两个月出现冰雹次数占全年的77.8%,11~3月没有出现过冰雹。

6.雷电。莱阳市是雷电灾害较重的地区之一,我市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时有发生。据统计近40年全市年均出现雷暴23.7天,属多雷区。雷电年内皆可发生,主要发生在6、7、8月三个月。

7.霜冻。我市初霜冻日最早出现在1979年10月6日,终霜冻日最晚出现在1987年5月14日。晚霜冻可导致开花期的苹果、梨等果树花蕊受冻,影响结果;过早的霜冻也对地瓜、花生等有一定影响。

第二节 城镇规划

一、区域功能定位

莱阳可建设成为青岛、烟台、威海中间区域的副中心性城市,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莱阳须建设成为外向型工业基地和胶东半岛中部区域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一)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增长极发展战略,即集中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主要的投资项目和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区域的核心上--市区、团旺、沐浴店,重点培植若干支柱企业,提高市区和中心镇综合实力,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以点带面。第二阶段:点轴发展战略,实施乡镇合并,加快重点镇建设,壮大重点镇经济实力,在市域形成二条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产业密集带,一条沿204国道、一条沿城北209省道和城南莱穴路。

(二)产业发展方向

全面振兴农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成一区、三基地。一区指建成高产、高效农业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三基地指建成特色林果、蔬菜、养殖、矿业加工三大基地。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努力建设外向型工业强市,组建食品、机械、化工、服装四大集团,形成全市工业的支柱。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经济循环,加快食品、花卉、服装、建材市场的建设,建设跨区域物流中心

(三)区域总体布局

构筑一个现代化的地域中心和与中心相配套的三级城镇体系,建设三片不同优势的经济区,形成二条产业聚集带,实施二大生态工程。

(四)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测全市总人口近期为91.63万人,远期94.88万人;全市城镇人口预测近期49.81万,远期68.96万人;城镇化水平近期54%,远期73%。

二、城市性质与规模

(一)城市性质

富有梨乡特色的外向型工业基地,胶东半岛区域性副中心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为35万人,远期为45万人;近期城市建设用地3600.00公顷,人均120.00㎡/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5310公顷,人均118.00㎡/人。

三、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以白龙河、蚬河、文昌路为界,分为四个片区,形成一环、两轴;两区、四廊;一带、四片的总体框架。

一环:指城市外环路,外环由南外环路、外迁的309国道、东外环路、西外环路组成。

两轴:沿龙门路、蚬河景观带形成两条城市发展轴线。

两区:城市北部为城郊山林保护区;城市南部为城郊五龙风景区。

四廊:沿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和东部防护绿地形成四条绿色风景林带。

一带:沿五龙路形成公共服务设施带。

四片:经济开发区位于白龙河以西;食品工业园区位于文昌路以东;东部新区位于蚬河以东,文昌路以西;西城区位于白龙河以东,蚬河以西。

四、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一)近期规划的原则

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着重解决城市交通、绿地系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用地布局等方面的问题,缓解旧城压力,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人口规模:35万人,用地规模:4200.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20.00㎡/人,发展方向为东西向发展。

(二)城市近期建设重点

围绕莱阳打造中国的“梨乡名城”的城市整体发展思路,按照“突出亮点,整体推进,强化设施,塑造形象”的原则,合理安排城市近期多项建设。

五、远景规划

远景规划规模的实现是在城市化水平达到最高阶段进入稳定期的阶段,远景规划的期限预测为2003-2050年,

1.形成“一城、五区“的城市形态结构。

一城:莱阳城区(包括新、老城区及外围产业区)。

五区:指西部经济开发区片区,中部老城片区,东部新城片区,南部新城片区,东部食品工业园片区。

2.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规模  65万人。城市用地规模65平方公里.。

第二章 气象观测站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基本情况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建于1949年,现位于莱阳市蚬河公园内,人工湖北,东经120°43′12″,北纬36°58′18″,观测场海拔高度50.5米. 主要承担着地面气象观测任务,已建有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天气现象、能见度等自动气象探测系统和日照等人工观测系统及配套通信传输设备。根据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测得的气象观测资料参加全国交换,资料上传国家气象中心,传输频次为每5分钟一次。

第二节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历史沿革

一、站址变动情况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建于1949年1月1日, 时称胶东农场测候所,为乙种站,区站号54852. 迁站3次,1953年12月31日由莱阳县城关镇城南村迁入莱阳县泉水乡八角庙,距原址直线距离3500米;1955年11月24日观测场由站前小沟北崖移到南崖,距原址南方20米处;1991年1月1日由莱阳市古柳镇(原泉水乡)道口村(原称八角庙)迁入莱阳市城厢办事处(原城关镇)龙门东路043号,距原址直线距离6000米。2018年1月1日由莱阳市城厢办事处(原城关镇)龙门东路043号迁入莱阳市蚬河公园内,距原址直线距离1200米。

二、站名变动情况

莱阳市气象局1949年1月1日建站,时称胶东农场测候所,为乙种站,区站号54852,根据省农林厅指示,1954年1月1日上升为一般气象站,1963年1月1日上升为国家基本站。根据省农林厅指示,1949年5月1日,更名为胶东农业实验场;1951年2月1日,更名为莱阳专区农场气象组;1954年1月1日更名为莱阳专区农场气象站;1954年8月1日更名为莱阳气象站。根据省气象局指示,1955年4月1日更名为山东省莱阳气象站;1960年1月1日更名为莱阳县气象站;1960年2月1日,根据(60)省农林厅农气字第007号,更名为莱阳县气象服务站。1970年1月30日,根据莱阳县革委会莱革发(70)第10号,更名为莱阳县气象站革命领导小组;1980年7月,根据国务院国发(80)130号省府鲁政发(80)103号,更名为莱阳县气象站。1981年8月,根据省气象局(81)鲁气党字第19号,更名为莱阳县气象局;1986年5月,莱阳撤县设市,莱阳县气象局更名为莱阳市气象局至今。

第三节 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代表性分析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是分析莱阳天气、气候的重要依据,也是莱阳市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据,代表的是莱阳市本市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观测站址的设置必须具有代表性。

气象观测站位于莱阳市蚬河公园内,观测场气流畅通,无成排障碍物影响,四周均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要求,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准确性分析

观测场大小为25×25平方米,场内环境优美、气流通透,设备标准、排列有序、安置准确,布局美观整洁。观测场四周范围较开阔,没有对气象探测资料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三、连续性分析

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自1949年建站至今,迁移过3次。2018年1月1日,迁至莱阳市蚬河公园内,距原址直线距离1.2千米。

根据全面评价,目前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具备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比较性的特点,其观测环境需要根据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严格保护。根据《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禁止实施危害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的行为,否则必须拆除,并恢复原状。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和连续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主要原则

一、城乡规划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城乡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二、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标准的原则。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四、经济合理的原则。

第三节 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三、转发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通知》(鲁气办发〔2008〕59号)

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六、《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七、《山东省气象管理办法》(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65号)

八、《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7号)

九、《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十、《莱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第四章 规划内容

第一节 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年限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截止2020年。当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应充分考虑本规划的保护范围和标准。

二、规划范围

以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为中心,半径0.8 千米范围内为保护区。

三、规划目标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以本规划为依据,使规划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气象探测环境,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

四、主要任务

(一)明确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技术路线;

(二)确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

(三)确立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

第二节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

一、气象探测环境的定义 

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二、气象探测环境的总体要求

(一)保护期限:国家一般气象站站址应至少保持30年不变;

(二)周围环境

观测场四周应空旷平坦,保持气流通畅和自然光照。

观测场最多风向的上风向的上风方90°范围内5000米、其它方向2000米,在此范围内不宜规划工矿区,不宜建设易产生烟幕等污染大气的设施。

在观测场1000米范围内不应实施爆破钻探采石挖沙取土等危及地面气象观测场安全的活动。

三、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

(一)保护范围。

根据《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结合莱阳市的实际情况,确定以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为基准点,半径0.8 千米范围内为保护区。

(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根据站类选择)

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站  类

名  称

基准站(观象台)

基本站(一级站)

一般站(二级站)

控制区内障碍物的限制要求

控制区内障碍物任一点的高度距离比小于1/10,控制区内障碍物与观测场围栏最近距离不小于50米。

控制区内障碍物任一点的高度距离比小于1/10,控制区内障碍物与观测场围栏最近距离不小于50米。

控制区内障碍物任一点的高度距离比小于1/8,控制区内障碍物与观测场围栏最近距离不小于30米。

有日照或太阳辐射观测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周围障碍物的附加限制要求

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于5.0°。

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5.0°。

在日出方向和日落方向内(此范围不受控制区限制),障碍物遮挡仰角不大于7.0°。

与铁路路基距离

>200米

>200米

>100米

与公路路基距离

>50米

>50米

>30米

与人工建造的水体距离

>100米

>100米

>50米

垃圾场、排污口等其它影响源

>500米

>500米

>200米

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酸雨监测站参照执行。

“障碍物”是指观测场以外高于观测场地平面1米以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作物等物体。

“高度距离比”是指障碍物高出观测场地平面以上部分的高度与该高度点在观测场地平面的投影点至观测场围栏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之比。

“遮挡仰角”是指从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的地面向该障碍物可见的最高点看去,视线与视线在观测场所在地平面的投影所形成的夹角。

“日出方向”是指所在地夏至日的日出方位和冬至日的日出方位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区域

“日落方向”是指所在地夏至日的日没方位和冬至日的日没方位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区域

“影响源”是指对气象要素代表性或气象仪器测量性能有影响的各类源体。注:主要包括热源、污染源、辐射源、电磁干扰源等,如铁路、公路、水体、垃圾场、排污口等。

第五章 规划实施

一、本次规划确定的范围内用地和建设项目须与本规划提出的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相协调,不得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

二、为使本规划能顺利实施,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合作和协调,共同推进莱阳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规范化建设。

三、本规划由莱阳市规划办公室与莱阳市气象局联合编制,由气象主管部门报莱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的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须由莱阳市气象局审核后,报莱阳市人民政府批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