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固定栏目 > 政策文件库 > 市政府文件
索引号: 11370682004276012B/2011-13950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成文日期: 2011-01-18 发布日期: 2011-01-18
发文机关: 莱阳市政府办公室 有效性: 有效
关键词: 莱阳 总体规划纲要 体裁分类: 通知

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浏览量:    

字号:

莱政发〔2011〕6号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形势分析

一、发展回顾………………………………………………………1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1

(二)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突破………………2

(三)工业经济优化发展,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3

(四) 服务业繁荣发展, 文化旅游实现新突破………………3

(五)外经外贸逆势增长,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4

(六)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承载能力实现新突破………………5

(七)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6

(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活质量实现新突破………………6

(九)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7

二、形势分析……………………………………………………10

(一)“十二五”是应对新形势适应新变化的五年……………10

(二)“十二五”是克服新困难迎接新挑战的五年……………10

(三)“十二五”是实现新发展争创新优势的五年……………11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12

二、主要目标……………………………………………………12

(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12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3

(三)城乡建设协调发展………………………………………13

(四)社会民生全面改善………………………………………13

(五)发展基础更加稳固………………………………………14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城:(一)主城区………………………………………………14

一区:(二)南海新区……………………………………………15

两带:(一)北部山水休闲旅游发展带…………………………15

(二)中部小城镇综合发展带……………………………15

一廊: 五龙水系特色生态绿色长廊……………………………15

第四章   产业发展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升支撑带动能力…………………17

(一)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四大产业………………17

(二)深入实施项目经济,膨胀壮大骨干企业………………19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打造名牌产品………………20

二、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提升经济拉动能力………………21

(一)以文化旅游为重点,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21

(二)以现代物流为先导,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4

(三)以服务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25

三、实施现代农业战略,提升农民致富能力…………………27

(一)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水平…………………27

(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科技化水平…………………28

(三)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29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标准化水平…………………29

第五章   城乡发展

一、开发改造中心城区,打造滨河生态园林城市………………32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32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设施,增强城市承载功能………………34

(三)高质量打造城市精品,提升城市形象品位………………34

二、规划建设南海新区,打造莱阳城市副中心…………………37

(一)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空间布局…………………37

(二)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合力打造宜居新城…………………38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38

(一)完善城镇体系,构筑协调发展格局……………………38

(二)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发展……………………39

第六章   改革开放

一、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40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40

(二)深化经济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快速发展…………41

(三)深化农村经营机制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41

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41

(一)着力加强招商引资,激活经济发展动力………………42

(二)扎实推进外贸出口,增强经济发展后劲………………42

(三)突破发展经济园区,构筑经济发展载体………………43

第七章   社会民生

一、科技进步………….…………………………………………45

二、教育体育……….……………………………………………45

三、卫生事业……………………………………………………46

四、文化广电……………………………………………………47

五、社会保障……………………………………………………48

六、平安莱阳……………………………………………………49

七、其它事业……………………………………………………49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50

二、深入推进节能降耗…………………………………………51

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51

四、全面加强环境保护…………………………………………51

第九章  支撑保障

一、加强要素支撑………………………………………………52

(一)项目支撑…………………………………………………52

(二)资金支撑…………………………………………………52

(三)政策支撑…………………………………………………53

(四)环境支撑…………………………………………………53

二、完善实施措施………………………………………………54

(一)突出引领带动,严格规划的刚性约束…………………54

(二)落实责任分工,建立规划的推进机制…………………54

(三)坚持与时俱进,落实规划的评估机制…………………54

(四)深化“三创四心”行动,形成规划实施强大合力………55

(五)加强党的建设,强化规划的组织保障…………………55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有效迎接新挑战,推进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回顾与形势分析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昂扬斗志创一流为工作主基调,按照“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和“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做好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力以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06.3亿元,年均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亿元,年均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亿元,年均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85.3亿元,年均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8:54.9:29.3调整到10.0:62.2:27.8。地方财政收入80557万元,年均增长7.7%。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年均增长16.8%。荣获了中国绿色食品城、中国梨乡、中国恐龙之乡、中国绿色名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二)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现代农业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75亿元,年均增长10.1%。“龙头企业+基地农场+标准化+市场+品牌”的产业化模式得到全面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培育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出口创汇4亿美元。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45万亩、果品基地42万亩、标准化养殖场区132处。制定主要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35个,出口原料的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90%。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149个,培育出“潮兴牌”黄金梨、朝日绿源芦笋等一批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莱阳梨”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五龙鹅”、“莱阳莱胡参”、“莱阳芋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市蔬菜总产达到56万吨,果品29.5万吨,粮油60万吨,水产品5.4万吨,肉蛋奶53.7万吨,畜牧业综合指标居全省第六位,牛奶生产进入全国50强。完成植树造林9.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7%。新发展节水灌溉13.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9万亩。建设水利工程2860项,为466个村新上了自来水,完成沐浴水库等42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争取国家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在莱阳设立。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6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0%。

(三)工业经济优化发展,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23家,实现销售收入850亿元,利税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16.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2.7%,较“十五”末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进步。以瀚霖生物、巨力异氰酸酯为代表的生物化工企业异军突起,形成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支撑发展格局,四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4%。骨干集群培育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工业项目投入478.8亿元,长链二元酸、莱柴大拖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培育起鲁花、龙大2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19家过亿元企业。品牌集群培育取得新成果。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22件,省名牌产品16个。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603吨,取水量20.44吨,分别比“十五”末下降26.5%和29.1%;SO2排放量累计下降11.6%;COD排放量累计下降29.4%。

(四)服务业繁荣发展,文化旅游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85.3亿元,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1%。文化旅游突破发展。全市接待游客82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3.3亿元。整合“河、海、岛、山”自然资源和“梨、龙、拳”文化资源优势,成功举办了两届梨文化节,彰显了“中国梨乡”的旅游形象;建设了五龙河湿地公园、娘娘山天后圣母宫等精品旅游项目,培育出梨乡风情游、农业生态游、工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品牌,丁字湾滨海旅游度假区被列为省级旅游度假区,金岗口恐龙遗迹被授予省级地质公园,莱阳螳螂拳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步勾画出“一区(南海新区)、一河(五龙河)、三山(娘娘山、老寨山、旌旗山)”的大旅游格局。商贸流通蓬勃发展。引进佳乐家、大润发等知名连锁企业,壮大了正源百货等本地商贸企业,建成了金山国际、南海度假等高档餐饮服务企业;整合外迁煤炭、钢材、竹木和旧货等市场,培育出东方果蔬、盛隆装饰城等年交易额过亿元市场13家,全市市场成交额79亿元。房地产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面积16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8万平方米。建设了阳光城、硕丰花园等中高档居住小区,房地产品质大幅提升。现代物流带动作用日渐加强。在全省率先建成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物流配送额突破130亿元,年均增长12%。金融商务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22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组建引进两家注资额过亿元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拓宽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五)外经外贸逆势增长,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外经贸在困境中实现逆势增长,在挑战中取得新突破。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实际到帐外资3.2亿美元。引进金山旅游、朝日绿源等外资项目131个,其中千万美元以上项目20个,日本伊藤忠、丰田通商等世界500强企业5家,34家企业实现增资、扩股,江波世纪实现境外上市融资。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出口创汇27.8亿美元,是“十五”的2倍;进口3.5亿美元,是“十五”的1.7倍。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机械和化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到11%,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23个,新增35个。

(六)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承载能力实现新突破。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实现生产总值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00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50.1%和47.2%。规划建设了“五园一区”,突破发展了汽车及零部件、生物高新技术、精细化工三大产业,累计引进神宇机械、重奥汽配等投资过亿元项目11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80个,利用外资1.4亿美元,出口创汇3.7亿美元。建设了富山西路、长江路、峨嵋路等6条园区道路,完善了水电暖通讯等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食品工业园,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实现生产总值1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770万元,年均分别增长30%和14.3%。累计引进龙大肉食、丰龙食品等重大项目8个,利用外资1.2亿美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南海新区,规划了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投资20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完成了沿海生态湿地旅游区一期和二期、五龙河下游综合整治、净化水厂、金山宝塔等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滨海大道、五龙河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南海新区已经拉开发展大框架,进入快速发展期和收获期。

(七)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城市人口达到27.5万人,比“十五”末增加5.4万人;小城镇驻地常住人口达到8.8万人,比“十五”末增加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1.2%。累计投入15.6亿元,新建白龙路、凤凰东路等12条道路,改造五龙路、富水路、公园路等20条道路,改造吴格庄、北关、宫家等8个城中村,改造面积24.5万平方米。建设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弱电管网敷设、城市供水改造、沐山变电站等基础工程,实施了污水处理厂二期、垃圾处理场和小荆河、旌阳河、小电镀专项治理等环保工程,打造了龙门路、五龙南路、蚬河十里长廊、东关大桥湖心岛等30余项城市绿化景观工程,新增绿化面积120万平方米,新装路灯2560套,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硬化县乡公路100多公里,连村路1000多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9800座,新增无害化卫生厕所6.3万座,完成了187个村庄的环境治理,镇村面貌明显改善。

(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活质量实现新突破。“十一五”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25元,年均分别增长11.7%和10.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2.9,人均1.63,均为“十五”末的2.1倍。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9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6辆、家用电脑58台、移动电话150部、空调器40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九)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引进各类科技人才2000余名,培训农业科技人才10万人次。实施烟台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60项,创建省级行业技术研究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建立了生物产业基地,创建了中科院植物所莱阳梨研究基地,成功转化了长链二元酸、春雪鸡精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新建了文峰学校、姜疃鲁花中心小学等中小学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教育教学质量在烟台市连年保持领先水平,我市运动员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夺得两金一银,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9人,床位3.87张。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服务站14个,规范化村卫生室408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基础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65.12万人,参合率达到98.3%,筹资标准达到每人130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企业职工参保覆盖率达到95%,社会保险费年均增长17.5%以上。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有17746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2%,五年累计发放爱心救助资金3051.2万元,为困难家庭提供廉租房300套。另外,妇女儿童、文化广电、监察审计、统计物价、邮政通讯、气象地震、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老龄残疾、史志档案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过去五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回顾五年来的发展,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突出一个主题,弘扬一种精神,倡导一种作风,把握一个原则”。

坚持一个理念,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围绕南海新区、重点项目、生物产业、城市建设等关键领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以思想的大解放,营造推进科学发展的氛围和合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证。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落实到户,各种惠农政策全面实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招商引资和出口创汇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立足莱阳实际,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经济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和南海开发战略,培育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开发建设南海新区,突破发展生物产业,相继培植了一批竞争新优势和新增长板块,加快了经济快转调优步伐,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弘扬一种精神,就是攻坚破难、勇于进取。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先后经受了国家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实行严格节能减排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环境变化带来的磨砺考验,化解了人民币升值、政策性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等带来的制约影响,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新突破,在化解危机中实现了新提升,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倡导一种作风,就是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紧紧扭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市深入开展以“创新、创优、创业”和“爱心、民心、孝心、诚心”为主要内容的“三创四心”行动,加强“制度、力度和速度”三大建设,发扬“5+2”、“白+黑”精神,加快工作节奏,严格科学考核,集中精力谋发展,持之以恒抓落实,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把握一个原则,就是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理念,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加大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范围,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发展,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千方百计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二、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是应对新形势适应新变化的五年。从国际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结构正孕育深刻转型,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将进入结构性调整过程。从国内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发展的协调性、平稳性、可持续性将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将有效化解外需紧缩、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等深层次矛盾。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国内外发展环境的这些新趋势、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全市上下要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机遇和金融危机带来的倒逼机制,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优势产业,抢占区域经济新制高点,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

(二)“十二五”是克服新困难迎接新挑战的五年。当前,我市经济运行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从拉动力看,金融危机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意愿,滋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招商引资和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投资和出口遇到了新挑战。从产业发展看,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服务业比重不高,工业经济中高附加值、高税收、带动性强的投资项目不多,财政增收不快。从镇域经济看,规模总量和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从城乡建设看,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功能和面貌需进一步改善,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从社会结构看,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问题仍较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解决社会和民生问题的压力仍然较大。积极应对和有效化解这些挑战和矛盾,将成为未来五年不可回避的课题。

(三)“十二五”是实现新发展争创新优势的五年。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龙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09年我市又被列为省财政直管县试点,这些都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赶超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当前发展看,南海新区已构筑起崭新的发展平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了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全面铺开。展望“十二五”,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的南海新区,必将成为莱阳经济的新增长极,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工业经济初步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发展格局。食品行业稳定提升的同时,机械化工行业实现突破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园区建设掀起新一轮奋进赶超高潮。在“突破开发区、带动大发展”战略决策的指引下,“五园一区”格局已经形成。“十二五”期间,在推动国际国内合作、产业聚集、项目承载等方面,园区的先导示范作用必将进一步凸现。重点项目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十一五”共建设重点项目298个,完成投入396亿元,金山旅游、巨力TDI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为“十二五”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二五”期间,只要全市上下把握机遇,扬长避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重大战略实施、重点板块突破和重大项目建设,就一定能够再创新优势,实现富民强市新跨越。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为契机,以建设胶东半岛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服务业兴市、南海开发三大战略,做好特色、品牌、创新三篇文章,努力实现大项目、园区、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四大突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二、主要目标

(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564亿元,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6.9亿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380亿元,年均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出口创汇12.3亿美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亿元,年均增长18%。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末,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6.4:60:33.6,服务业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膨胀壮大,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5%、30%、10%和8%。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2%以上。

(三)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中心城区更加繁荣,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0万。南海新区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小城镇建设迈出坚实步伐,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达到4个。

(四)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十二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6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91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下。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 平方米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7名,床位4.96个。城镇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5%以上。社会更加安定繁荣,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三以内。

(五)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十二五”末,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万元GDP耗能降低到0.47吨,取水量降低到18.7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COD、氨氮排放量累计下降10%,SO2、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10%。绿色莱阳建设初见成效,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5.7%以上。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面积保持在123.5万亩以上。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我市新一轮城乡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一城一区、双核带动,两带呼应、突出特色,一廊贯穿、通山达海,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十二五”将全面启动实施。今后五年,将围绕打造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谐发展的新莱阳,扎实起步,分期实施,奋力推进。

一城:即主城区,定位为胶东半岛副中心城市、枢纽城市和物流中心;一区:即南海新区,定位为胶东半岛南部沿海产业带的重要节点,依托烟台,融入青岛,立足山东,面向日韩。

(一)主城区。发挥交通区位、产业发展和基础配套等优势,培育综合产业发展区,形成“一体两翼、南展北拓”的组团结构。一体,西起白龙河、东至蚬河东部山体的滨河生态商住区;两翼,左翼为经济开发区和生物产业园,重点发展机械汽车、生物制药等先进制造业,右翼为食品工业园和中国绿色食品城,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格局,提升食品行业发展档次和规模;向南拓展形成统筹吕格庄、照旺庄的生态旅游组团发展区,向北拓展形成统筹柏林庄、河洛的城乡融合发展区。

(二)南海新区。打造“一轴一带三片”的空间发展结构。一轴,以威青高速为轴线,借助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带,以五龙河为纽带,突出滨海滨河、生态宜居主题,打造高品质生态休闲服务带;三片,威青高速以北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威青高速与滨海大道之间的科技创业孵化区,滨海大道以南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

两带:即北部山水休闲旅游发展带和中部小城镇综合发展带。

(一)北部山水休闲旅游发展带。依托北部地区的蚬河、清水河、沐浴水库、旌旗山、老寨山等自然生态资源,改善区域交通条件,促进中北部镇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完善提升区域生态旅游功能。

(二)中部小城镇综合发展带。借助青龙高速、大郭线等交通优势,关联团旺、姜疃等中部城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形成沿大郭线的综合产业发展带。

一廊:即五龙水系特色生态绿色长廊。

以贯通南北的五龙河水系为依托,贯穿连接一城一区两带,形成具有莱阳特色的生态绿色长廊,打造滨河生态城市,促进莱阳深度融入半岛蓝色经济区。

第四章   产业发展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升支撑带动能力

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推进产业集群、骨干集群和品牌集群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末,培育起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3家,过30亿元4家,过10亿元5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利税12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12%和13%。

(一)着力优化工业结构,做大做强四大产业。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分别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420亿元、140亿元和11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5%、30%、10%和8%。

食品加工:以“两大航母、十大骨干”为重点,突出优化提升主题,打造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630亿元,利税50亿元,出口创汇6亿美元。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元企业2家,过30亿元1家,过10亿元2家。产业链条,在稳定发展传统产品基础上,积极开发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拉伸产业链条,增加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基地建设,膨胀扩大龙大生猪养殖、鲁花良种花生、春雪备案鸡场等规模化配套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绿色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产业中的份额。食品安全,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健全完善食品安全问责制度。全面开展ISO系列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完善从原料到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监督检测体系。

机械汽车:以“三车两机”为龙头,以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加快挂大靠强、扩能改造步伐,快速做大整车整机,迅速做强零部件配套产业,形成集聚优势明显、配套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机械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全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十二五”末,培育销售收入过100亿企业1家,过30亿1家,过10亿元3家,形成年产中重卡3万辆、轻卡10万辆、客车6000辆、特种车1500辆、大中拖2万台、发动机82万台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20亿元,利税45亿元。

精细化工:以TDI、氟产品、有机硅等产品为重点,以精细化工产业园为载体,建设特色产品拓展型精细化工基地。“十二五”末,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利税15亿元。TDI产品,积极开发TDI系列产品,重点抓好TDI二期建成投达产和技改扩能,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国内聚氨酯产业基地。氟产品,大力发展无水氟化氢下游产品,建设氟化工产业基地。有机硅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相关系列产品。

生物制药:以“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农业”为重点,以生物产业园为载体,加强与中科院合作,吸引生物产业创新成果,开发生物制药新产品,培育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十二五”末,生物制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12亿元,利税12亿元。生物制造,研发和生产长链二元酸、尼龙1212、半芳香尼龙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以长链二元酸为原料的完整产业链。生物医药,以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新型生物药物制剂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科研成果,开发生产低分子肝素、硫酸糖肽等药物。生物能源,重点发展燃料乙醇、纤维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生物农业,重点发展生物疫苗、生物育种、生物饲料等产品。

(二)深入实施项目经济,膨胀壮大骨干企业。加快项目引进和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企业素质,着力培育一批大型企业航母和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0家。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大项目战略,加快推进山东汽车、莱动国/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发展的旗舰型企业和骨干企业群体。“十二五”期间,完成工业投入780亿元,年均增长15%。提高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注重高科技成果引进和高端技术人才培育,积极创建企业研发中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8家,烟台市级以上企业中心16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加强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广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不断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企业软实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家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环保意识、诚信守法意识、尊重爱护职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切实提高企业家管理水平和做大做强能力。

(三)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打造名牌产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强化激励引导,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创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围绕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生物制药等领域,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名特新优”品牌产品。抓好驰(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培育发展,加快推进品牌战略,扩大鲁花、龙大等“莱阳制造”品牌影响力,提升莱阳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二五”末,全市拥有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32件、省名牌产品20个。

专栏1: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

长链二元酸:总投资30亿元,年产6万吨长链二元酸。

瀚霖生物科技:总投资10亿元,年产尼龙1212、粉末涂料、高级香料等产品3万吨。

山东汽车:总投资15亿元,达到年产10万辆中重卡生产能力。一期投资5亿元,达到年产3万辆产能;二期投资10亿元,整个项目达产后,年中重卡产能达到10万辆。

巨力TDI二期:总投资18亿元,新增一套与TDI工程配套的年产10万吨的硝酸装置、一套10万吨/年稀硫酸浓缩装置、一套10万吨/年盐酸氧化制氯装置、建设年产4.5万吨TDI生产装置。全部达产后形成年产TDI 10万吨生产能力。

发动机缸体缸盖:总投资5亿元,新建厂房4.5万平方米,新上铸造、加工生产线,形成年产60万件产能。

莱动国/发动机:总投资4亿元,新上一条加工生产线、一条总装生产线和一条试车生产线,新增10万台国/发动机产能。

千宝新材料制造:总投资2亿元,新上2条加工生产线,主要生产家电、汽车、太阳能等领域使用的低碳、绿色、环保新材料。

二、实施服务业兴市战略,提升经济拉动能力

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税收贡献率。“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17.4%,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

(一)以文化旅游为重点,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响应“好客山东”旅游主题,融入省级旅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滨海度假旅游、文化观光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和特色工业旅游,打造半岛旅游重要节点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十二五”末,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20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0.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和25%。滨海度假旅游,立足丁字湾海岸优势,搞好“河、海、岛、山”资源开发,打造高尔夫之旅、游艇运动之旅、高山滑雪之旅、古镇演艺之旅,加快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观光旅游,深度挖掘“梨、龙、拳”文化资源,丰富莱阳梨文化节内涵,扩大对外影响力,叫响“中国梨乡·绿色莱阳”旅游主题。保护开发古生物化石,加快省级恐龙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乡村生态旅游,依托娘娘山、老寨山、旌旗山以及梨乡风情旅游区、濯村生态旅游区,谋划登山探险之旅、自驾游玩之旅、濯村赏花之旅、梨乡风情之旅。特色工业旅游,不断丰富鲁花、龙大、新冷大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内容,提高食品安全之旅、绿色环保之旅的影响力。宗教文化旅游,围绕娘娘山风景区、金山宝塔、九皇总圣宫、富山龙王庙、三驾寺等景点,保护开发宗教文化遗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旅游产品,提高宗教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商贸流通。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档次,加快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建设,培育半岛区域性商贸强市。“十二五”末,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8%。优化零售行业结构,壮大现有骨干零售企业,引进知名商贸集团,积极发展特许经营、连锁专卖、加盟代理等新型流通方式,以及大百货、大卖场、品牌折扣、综合型购物中心等高端流通业态,打造商贸流通业强势板块。搞活特色餐饮市场,以金山国际酒店、滨海度假酒店、丽都山庄、龙门大酒店等企业为重点,丰富菜品、菜色,打造具有梨乡特色的鲁菜文化;扎实开展旅游星级、商务钻级品牌酒店、酒家评定,推动现代商务酒家、旅游酒店建设。膨胀壮大专业市场,培育发展东方果蔬、盛隆装饰城等现有骨干市场,推进市场提档升级,重点建设培育农产品、建材等服务当地生产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品市场。加快建设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居然之家、中防商街等项目,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辐射带动强的专业市场群,同时加大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力度,推进农贸市场退路进厅。“十二五”末,市场交易额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0%。培育起交易额过20亿元的市场1个,过10亿元的2个,过5亿元的6个。活跃城乡消费市场,积极引导节假日消费,充分激活会展消费,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扩大城市消费市场。继续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抓好下乡产品政策落实,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房地产。突出“大水面、大绿化、大空间”的生态园林城市特色,健全房地产开发服务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住宅地产与产业地产协调发展。“十二五”末,房地产投入达到48.5亿元,新开工面积21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5万平方米。调整优化开发供应结构,有效保障居住需求,大力发展商业、文化、旅游等高端地产和城市综合体。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群众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抓好镇驻地房地产项目的规范运作,建设一批新时代农村宜居样板工程。抓好南海新区、河东新区等滨海滨河区域开发,加快城中村改造,建设一批生态宜居精品地产工程,打造青岛休闲后花园。健全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信贷、保险、物业等各类房地产中介机构,着力提升配套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制度,鼓励有实力、重信誉的外商投资房地产,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以现代物流为先导,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以建设胶东半岛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扎实推进载体建设,培育发展农村物流,激活发展生产性物流,谋划发展保税物流,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国际绿色食品物流园区,做大做强交通物流、富民农资配送、邮政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培育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半岛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农村物流,积极完善市、镇、村三级农资和日用品网络,加快培育农村现代物流体系。生产性物流,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发展,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手段运作,促进生产企业剥离流通、仓储、研发等服务业态,整合资源,突破发展生产性物流。保税物流,规划建设烟台保税港前置区,培育内陆“无水港”。物流信息化,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和场站网点建设,推行国家物流标准,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科技信息。推进南海科技创业园、中科瀚霖生物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中国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切实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打造一批信息、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启动工业总部经济。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商贸、金融、物流、旅游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提升政府网站运行质量,推进电子政务发展。

(三)以服务创新为动力,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金融商务。深入开展“诚信莱阳”建设活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拓展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增强金融商务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二五”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长15%。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并监管好小额贷款公司和金融担保机构,引进金融机构2家,新培育上市公司5家以上,融资额50亿元以上。

文化产业。瞄准文化发展前沿,积极发展现代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发行、文化演出等新型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优化升级。规划建设南海新区具有滨海风格的拍摄基地,大力发展动漫、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落实完善文艺“精品工程”激励机制,努力创作更多反映莱阳地域特色的影视文学作品。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和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好,比较优势明显,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社区服务。以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城市社区为目标,抓好18个城市社区的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文明程度。以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生产、生活两个方面,以合村并点、集中连片为主要形式,通过村企联建、房地产开发、旧村改造等模式,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十二五”末,农村规范化社区总数达到200个以上。

专栏2:服务业重点载体工程

重点园区:丁字湾滨海度假旅游区、梨乡风情旅游区、娘娘山生态风景区、濯村特色农业旅游区、旌旗东路中央商务区、盛隆装饰城、东方果蔬批发市场、盛隆建材批发市场等。

特色街区:盛隆路服装商街、昌山路服装商街、七星路小商品特色街、旌旗东路商业街、大寺街中防商街、五龙中路五金专业街、龙门路汽贸专业街、文化路图书音像专业街等。

重点企业:金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金山国际酒店、齐鲁王府、南海度假酒店、龙门酒店、丽都酒店、汽运集团、交运集团莱阳分公司、长城运输、富民农资配送中心、佳乐家、大润发、维客、青岛国货、正源百货、商贸城集团、恒基市场发展有限公司、东方果蔬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盛隆房地产、伊士曼置业、嘉安建设、进鼎鑫等。

重点项目:丁字湾生态旅游、梨乡风情旅游区、照旺庄生态旅游区、双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玉皇山滑雪场、恐龙地质公园、国际绿色食品物流园区、博远机械物流园区、银座商贸物流园区、龙大猪肉产品冷链物流、银座商城、七星商街综合开发、中防商街、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莱阳国际商贸城、居然之家家具城、盛隆嶺秀城、弘盛现代城、龙门山水华庭、万融金色家园等。

三、实施现代农业战略,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强农富民的首要任务,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安全体系。

(一)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水平。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场+标准化+市场+品牌”的发展模式,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6家。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定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十二五”末,全市90%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建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规划,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标识,全市主要农产品基地全部纳入品牌化管理。扩大配套化基地建设规模,全面推广环境质量、关键技术、产品标准、产品标识、农资供应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65万亩。

(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科技化水平。按照“结构调优、品种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推动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粮油生产,重点扩大优质粮油种植规模,集成推广高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落实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保粮油总产基本稳定。全市优质粮油达到160万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蔬菜生产,重点发展高产、优质、抗病、无公害品种和专业化、规模化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形成以清水河、富水河、蚬河等流域的高效蔬菜生产区,蔬菜总面积45万亩。果业生产,重点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实现规模发展、集约栽培,优质果品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畜牧生产,重点抓好蛋鸡、肉鸡、生猪、奶牛和肉牛的标准化养殖,各类标准化养殖场区达到1000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5%。加强“五龙鹅”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做大做强五龙鹅产业。水产品生产,重点发展生态高效海水增养殖,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重点抓好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筛选和集成,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季节的农技推广计划,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

(三)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五龙河下游综合治理和五龙河湿地保护,完成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和3公里防潮堤的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造塘坝220座,拦河闸(坝)78处,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3.8万亩,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各类农机具达到14万台(套),拖拉机机具配套比达到1:2。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改造中低产田10.8万亩,整理和复垦土地2800亩,新建高产稳产粮田8万亩。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标准化水平。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落实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区域准销制度,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经营秩序。完善农资经销网络,大力发展集中配送、专营专供的经营模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从源头上杜绝假冒农资进入。建立市级检测中心、镇级检测站,不断完善检验检测网络体系,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扩大监测覆盖面。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完善农产品安全预警监控体系,制定详细的农兽药残、重金属、微生物、动物疫病疫情等监控计划,对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贸易市场等实行全方位检测,定期公布风险预警和检测结果。

专栏3:一产重点项目

农业项目

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主要包括高产稳产粮田及农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切实完成耕地保护各项目标。

农村能源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新建户用沼气1万户、服务网点50处、大型沼气5处、联户沼气50处。

林业项目 

水系造林绿化工程:总投资5182万元,完成全市水系流域范围及水库周围的生态保护带绿化。

锦江生物能源林:总投资2690万元,营造黄连木生物能源林2.8万亩,及其辅助工程建设。

五龙河湿地保护与恢复:总投资1187万元,进行植被恢复、栖息地保护与生态环境改善等。

老寨山自然保护区:总投资1861万元,对老寨山自然环境进行监测保护和生态建设。

莱阳梨示范基地: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优质莱阳梨基地1000亩。

水利项目  

节水灌溉:总投资2.1亿元,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3.8万亩,灌区改造3.1万亩。

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1.36亿元,完成五龙河下游7.1公里河道治理。

水资源开发工程:投资1.35亿元,新建改造拦河闸、塘坝等,解决全市18个镇街31个村,16万亩农田排涝问题。

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9156万元,完成8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总投资48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4100万元,解决18个镇88个村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海洋渔业项目

五龙河口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总投资2亿元,对河口湿地、河口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多样性进行保护。

沿海海岸带修复:总投资5000万元,沿海岸带进行植树绿化、砌石护坡20公里。

南海防潮堤加固:总投资9000万元,加固南海西段防潮坝15公里。

畜牧业项目

现代奶牛产业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标准化奶牛场10个。

五龙鹅产业化开发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加大五龙鹅高端产品开发,建设五龙鹅原种基地。

农机项目

花生农业机械化技术:建设花生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6个,总面积1800亩,重点推广花生联合机械化技术。

第五章   城乡发展

一、开发改造中心城区,打造滨河生态园林城市

以建设蚬河、白龙河“双河抱城”的滨河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打造,做大做靓中心城区,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十二五”末,中心城区人口达到40万,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外引内疏、分区打造、整体向东、联动全局”的总体思路,突破内陆城市发展概念,提升城市开放度,拉大城市框架。

北部区域,打造支点,由外及内。马山路以北区域,以区域内部更新改造为主要动力,结合北外环建设,集约用地,优化功能,打造发展支点,由外及内渐次与中心城区融合,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高端生活片区。东部区域,品质更新,跨越发展。蚬河以东区域,启动“中国绿色食品城”建设,完成商务服务中心及部分配套设施,优化园区北部功能,提高控制标准,提升产业链延伸品质,构建高品质食品工贸园区。西部区域,点轴模式,组团发展。白龙河以西区域,整合七星河和白龙河两河资源,拓展经济开发区空间,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核心,加强龙门路发展轴的产业带建设,加快七星河周边区域的连片开发建设,合理扩充园区规模,优化管理,打造新型工业园区,带动整个西部区域发展。南部区域,站点带动,深度往南。富山路以南区域,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居住、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南部城区。结合城际轻轨和火车站建设运营,完善周边用地开发,发展站点经济区,在铁路以南培育发展支点,与东部照旺庄梨乡特色组团一起形成南部发展动力,拓展南部发展空间。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设施,增强城市承载功能。交通道路工程。积极配合完成莱阳境内的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青龙高速、国道309线、204线和省道202线、209线、212线等工程。重点完成凤凰路、文昌路等10条城区道路,形成“八纵八横”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集客运货运、仓储中转、维修服务于一体的莱阳汽车新站,配套建设公交卫星站,便利城市交通。绿化美化工程。加快富山路、军民路等道路绿化,以及沿蚬河、白龙河、七星河的滨河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十二五”末,建成区绿化面积达到48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工程。重点抓好给水、排污、供电、供热、供气等工程建设,完善改造城市防汛体系。“十二五”末,市区供水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供热、供气管网覆盖整个城市建成区。加快基础测绘建设,提高基础测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高质量打造城市精品,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从城市设计入手,针对城市重要街区、景观线和标志性建筑,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建设近水、亲绿、宜人的城市精品工程,塑造城市亮点。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维护和保持城市的靓丽形象。加大推进公益场所规划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市民文化中心(文化馆)、城乡规划展览馆、博物馆、社会福利中心、科技馆、青少年宫、书画展览馆以及体育中心、影剧院、城市中心广场等大型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使之成为弘扬文化、彰显魅力、凝聚精神的省级文明城市文化名片。

专栏4:城乡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城市道路:打通大寺街、清水路、凤凰路、文昌路、外环路、丹崖路、龙虎路、白龙路、贤友路、文化路、巨峰街11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开发区长江路、峨嵋路、海河路、衡山路、井冈山东路、富春江路等7条道路,以及滨海大道、南北支路等南海新区道路建设;新建凤凰大桥、五龙河大桥、贤友河大桥、文化路大桥以及南海新区四座桥等8座桥梁;结合旧村改造,硬化升平街、七星街、前寺街、后寺街等12条背街小巷。

高速公路:完成青龙高速莱阳境内9公里及莱阳连接线10公里一级路改造工程。文登至莱阳高速公路立项、开工建设。

国省道:新改建国道204线、309线22.3公里、省道202线22.7公里、省道212线44.6公里、省道209线18.6公里。

县乡公路:改造硬化发埠线、赤万线等10条道路,总长80.4公里。

农村道路:改造硬化农村道路350公里。

莱阳汽车新站:新建集客运货运、仓储中转、维修服务于一体的汽车新站1个,占地120亩。

绿化工程:实施龙门路东段、富水南路、富山路、军民路、荆山路、文昌路、凤凰路等15条道路绿化。打造蚬河、白龙河两侧滨河绿化带,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

亮化工程:对富山大桥、凤凰大桥、白龙河大桥、五龙路立交桥4座大桥实施桥体亮化;结合道路建设新安装路灯3500套;逐步对蚬河路两侧、大寺街两侧、旌旗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实施亮化;对蚬河、白龙河等主要城市景观带实施亮化。

环保排污工程:实施污水厂三期扩建,污水厂升级改造;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南海新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实施南海新区垃圾处理场及中转站建设。

集中供热、供气、供水工程:扩大集中供热面积,使建成区供热面积达到490万平方米;完善集中供气管网建设,实施南海新区集中供气建设;加快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南海新区的供水管网敷设,实施净化水厂二期及南海新区净化水厂建设。

房地产开发及旧村改造工程:五年内完成旧村改造。重点推进吴格庄,郝格庄,姜家庄,宫家,南关,城南,西至泊,中古城,赭埠,红土崖,桃源庄,太平庄,梁好泊,东祝家庙,文翘泊,鹿格庄,于家店,刘家疃,小埠顶,白藤口,柏林庄,水沐头,枣行,北关老村,七里地、辛格庄地块,丽都酒店西地块,七星街北片区,西关大楼西片区、立交桥西北片区,河洛佳城—理想之城等35个旧村改造项目。

重点推进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银座商城,庐山市场,锦绣园佳苑,东尚庭院,书香门邸,金辉水岸,盛隆嶺秀城,瑞豪都市,昕泰家园,金辉花园,五交化地块,崇龙服装厂地块,高职西地块,新九中东地块,老浴池地块,毛巾厂地块,塑料一厂地块,酿造厂地块,家电厂地块,中心医院综合病房楼,民政局老年公寓改造,火车站片区改造以及丹崖路南、城际铁路北地块,丹崖路北、大寺街东、蚬河路西、凤凰路南地块等25个商业地产开发项目。 

二、规划建设南海新区,打造莱阳城市副中心

坚持“科学开发、有效保护,生态优先、抢占高端,海陆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以旅游、商住、休闲为导向,科学规划,加快建设,迅速崛起南海新区。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

(一)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合理确定空间布局。顺应集群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威青线以南约70平方公里规划区和威青高速以南50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总体规划,打造海上新城商务休闲中心。形成“三横三纵三区”的基本框架。“三横”,即:威青线、威青高速、滨海大道;“三纵”,即:莱青路、莱高路、莱羊路;“三区”,即:威青高速以北的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电子、游艇、精密仪器等高精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威青高速与滨海大道之间的科技创业园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重点发展动漫、影视、信息产业基地。滨海大道以南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滨海生态湿地旅游区、水上乐园、游艇码头、滑雪场和水岸住宅、商业文化设施等。

(二)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合力打造宜居新城。加快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充分应用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多方筹措资金,为南海新区建设提供支持。按照国际化标准,加快建设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抓好滨海大道、滨河路、五龙河大桥和水电暖气、污水处理、弱电管网、绿化美化等工程。借鉴先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突出自然人文和历史特色,提升南海新区的品位和形象,建设生态宜居文化旅游新城。

三、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坚持群众自愿、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一)完善城镇体系,构筑协调发展格局。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按照中心城镇—重点建制镇—一般建制镇的城镇体系模式,以提升城镇化聚集力和辐射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镇集群。中心镇,以团旺、姜疃为重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县域经济次中心。重点建制镇,充分利用公共投资的导向作用和基础设施的带动作用,增强重点建制镇的产业聚集和服务功能,发展一批集约经营、规模明显的产业聚集区。一般建制镇,完善各具特色产业建设,吸纳农村劳动力进镇就业,扩大城镇规模。

(二)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设中心村”思路,有步骤地推进集中居住。城区村,坚持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原则,采取整体开发模式,优化土地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着力建设旧村改造精品工程。城郊村,坚持由近及远、分期改造原则,利用邻近市区的优势,推动农民转移就业。园区村,按照“拆除平房建楼房、合村并点建社区、节约土地建园区”的思路,实行一体规划布局,公共服务实现集中投入、集中管理。大企业周边村和经济强村,发挥大企业和经济强村的拉动作用,逐步实现对周边弱村的整合改造,腾出土地集约高效发展。 

农村人口转移。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市域内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加快住房、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优抚等与户籍管理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就业指导和权益维护,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稳定就业。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乡道路交通体系,加快城乡快速路、主次干道建设,突破瓶颈,完善城乡道路网络,全面完成行政村庄连村路硬化建设工程,全线贯通“四纵八横”的城乡交通网络。完善供水网络,推进城乡重点水源工程的连通互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完善供电网络,健全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加快供气、供热、通讯、信息等工程建设,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健全防洪、防灾、人防设施和地震监测救援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抓好镇街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综合配置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第六章   改革开放

一、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坚持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创新机制,改革体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活力,提供动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要求,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范行政行为,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继续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健全行政审批相关制度和制约监督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增加政府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保障和投入,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步伐。

(二)深化经济领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通过改制转让、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多种形式,基本完成市属企业改制。完善创业服务、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就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以建设公共财政为方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投入力度。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三)深化农村经营机制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建设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逐步实行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理顺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权有偿转让和流转,形成林业良性发展机制。

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

深入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趋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力支撑。

(一)着力加强招商引资,激活经济发展动力。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等机遇,突出招大引强,转变招商方式,优化引资结构,提高招商效能。“十二五”实际到帐外资累计达到5.2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7倍。

转变招商方式,拓宽招商引资领域。突出委托招商、以商招商方式,推动企业与客户之间由贸易流通伙伴向战略合作伙伴转变,实现以贸促投。突出招大引强,创新招商引资理念。以中央企业、国内外500强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外资过3000万美元、内资过5亿元的项目为重点,集中开展“三个引进”,争取引资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新突破。同时,广泛联系风险投资基金、成长基金、收购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推进股权投融资;引导外资参与市内企业改组、改造,推进外资并购。壮大产业集群,优化招商引资结构。依托食品、机械、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围绕配套产业和上下游产品开发,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财税贡献大、产业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加强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引资工作,推动全市产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扎实推进外贸出口,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与“品牌兴贸”战略,做大做强外贸出口企业,拓宽外贸出口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增强外贸出口能力。“十二五”末,出口创汇达到12.3亿美元,年均增长15%。加大进口力度,积极引进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进出口均衡发展。“十二五”末,进口2.2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8%。

继续做大做强重点外贸出口企业。扶持发展巨力异氰酸酯、英福莱等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培育起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3个,过5000万美元的5个。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外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对欧洲、美洲、非洲出口比重分别达到15%、13%和10%。膨胀扩大舒驰客车、瀚霖生物等企业出口,提高机械、化工产品出口份额,形成对外贸易新的增长极。机械、化工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11%和10%。建立外贸出口风险预警机制。认真总结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国际贸易形势研究和动态分析,帮助企业及早反应,及时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努力将外贸风险降至最低。

(三)突破发展经济园区,构筑经济发展载体。坚持规划先行、产业集聚、项目立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布局,完善产业分区,明确功能定位,加快设施配套,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和食品工业园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十二五”期间,两大园区引进过10亿元项目8个,过5亿元项目15个。

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重点产业。开发区,将柏林庄纳入开发区统一规划,实现一体发展;按照“五园一区”的规划布局,加快编制开发区发展规划。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园,规划4平方公里,依托山东汽车、华源莱动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汽车产业,集中引进一批为整车整机配套的核心零部件项目,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精细化工产业园,规划4平方公里,依托巨力化工,突出发展TDI关联产品。生物产业园,规划5平方公里,依托瀚霖生物,加快发展生物化工产品。中小企业工业园,规划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中小项目。柏林庄民营工业园,规划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民营经济。开发区生活聚集区,规划4平方公里,结合新型小城镇建设和失地农民安置,全力建设“宜居”生活环境和“便捷”生产环境。食品工业园。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延伸与优化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着力做好清水河以北、铁路以南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配套设施。强化工业园区在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批、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管理权限及相关行政管理职能,健全涉企服务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园区道路建设,完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完成2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食品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第七章   社会民生

一、科技进步

以全面建设“创新型莱阳”为目标,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增加科技投入,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重点围绕四大产业、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等领域,形成和实施一批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末,农业新品种(系)更新换代不少于2次,建立循环经济科技示范样板5处,农业综合技术应用覆盖率99%以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家,建立烟台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1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2%,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二、教育体育

以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基础教育水平,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巩固“两基”教育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末,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8%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进一步壮大职业教育,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将数控、机电、汽修等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职业资格考核年得证率均达到98%以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争取10处以上民办教育机构达到“烟台市级一类民办学校”标准。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推进教育公平。推行学校标准化建设,按计划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班班通”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配备等工程,加大对体育、音乐、美术、卫生保健等场地和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设备设施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切实抓好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年举办群体健身活动80次以上,全市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比例达到60%以上。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努力培养精尖体育人才。

三、卫生事业

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末,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37人,医疗床位4.96张。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险的目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用药安全得到保障,药品价格得到控制,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重点传染病和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有效落实,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十二五”末,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

四、文化广电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城区,加快市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左公祠”、书画一条街等规划建设步伐,规划建设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市文化馆;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和广播电视电影事业,推进本地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媒事业的发展;启动新华图书文化城项目,打造胶东半岛县级市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市场。在镇村,争取所有综合文化站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培育较高标准的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示范点300个以上;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业务功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挖掘整合“梨、龙、拳”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扩大莱阳梨文化节影响力,打造立足省内、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著名节会品牌;申报国家级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中科院科考基地,促进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莱阳螳螂拳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进螳螂拳进学校工程,修缮国术馆遗址遗迹,建设螳螂拳武馆。深入发掘书法文化遗存,强化书法阵地建设,培养书法拔尖人才,着力打造“中国书法之乡”文化品牌。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塑造体现莱阳历史传统、精神积淀和价值观念的莱阳精神。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改造有线电视网和运营系统,推动双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打造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广电服务网络。

五、社会保障

将保障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城乡就业新机制,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民生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和社区、镇街基层平台软硬件建设,努力扩大就业,保持城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做好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工作,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到“十二五”末,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增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6万人。积极推进新农保制度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保障改善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民生,农村低保标准不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城市低保标准达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上,对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扶持发展养老服务业,扩大高龄老人生活津贴范围,提高津贴标准。落实以财政供养为主的农村五保筹资机制,所有敬老院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保持在80%以上。

六、平安莱阳

将社会管理创新放在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上水平。强化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行动,重点抓好食品药品、消防、交通、企业生产及人员密集场所的专项整治,减少一般事故,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十二五”末,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控制在0.1,工矿企业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1.0。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破坏投资环境、侵企扰商的行为,进一步提高群众安全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加大治安重点部位、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和重点人群管理,突出青少年普法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不断创新、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着力压减信访案件数量。“十二五”末,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控制在总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三以内。

七、其它事业

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创新型、创业型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末,新增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3万人,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占总人口的13%,新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

严格控制人口指标,搞好优质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十二五”期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和2‰以下,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

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全面落实《莱阳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加快气象、防震减灾系统建设,健全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体制。积极发展监察审计、统计物价、邮政通讯、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老龄、残疾人、史志档案等社会各项事业。

第八章   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耗、物耗和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引导电力、建材、化工等耗能高污染重行业,回收利用废渣、废水、余压余热等;推进食品加工下脚料精深加工,积极开展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十二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建立再生资源回收机制,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再生产品、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

二、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能耗低、贡献大的服务业,实现结构节能。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鼓励使用节能产品。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控,确保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目标。“十二五”末,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万座,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3,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取水量下降20%。

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加快土地整理复垦,积极开发荒草地、滩涂等未利用地,拓展土地利用空间,提升土地生态功能。“十二五”末,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117.3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7815亩。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膨润土、河砂、地下水等自然资源。

四、全面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污染源监测,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集中清理规范硫酸软骨素行业,控制排污总量,提升环境质量。加强沐浴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扩大城市污水处理规模。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城市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居民小区、城市废品收购点等进行彻底清理整治,净化城市环境。实行“户集、村收、镇(村)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进一步规范镇街村垃圾处理。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于二级标准。“十二五”末,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理念,加快重点区域的绿化步伐,完成植树造林7.8万亩,逐步形成山区、平原、沿河、沿海和城镇连为一体的林业生态体系,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5.7%,建设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生态城市、绿色莱阳”。

第九章  支撑保障

一、加强要素支撑

(一)项目支撑。继续实施项目经济,坚持每年规划论证和生成投入一批有利于四大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有利于财税增长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保持投入的稳定持续增长,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实的项目支撑。“十二五”期间,新建续建重点项目70个,总投资25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158亿元,占62.2%;服务业项目投资90亿元,占35.4%。

(二)资金支撑。健全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撑。巩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加大投入,促进产业升级和规模膨胀。规范发展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强化银企对接,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加大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落实和完善扶持社会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建设,扩大民间投资数额。搞好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培育上市资源,对具备条件的企业,推进尽快上市;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政策支撑。深入研究国家、省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扶持,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抓住省财政直管县的机遇,积极争取省在财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大倾斜,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严格项目审批备案管理,提高“两高一资”项目准入门槛,推动节能降耗和低碳经济发展。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的倾斜力度,优先保障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资金需求。制定优惠财政税收政策,强化产业、环保、土地等调控手段,积极推进四大产业集群和南海新区、生物产业、经济开发区等重点板块的突破发展,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

(四)环境支撑。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诚信莱阳建设,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升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积极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坚持依法治市,加强依法行政,在全社会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完善实施措施

(一)突出引领带动,严格规划的刚性约束。健全由总体规划、重点专项规划组成的规划体系,突出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指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工作指导。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把总体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确保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符合总体规划要求,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推动“十二五”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落实责任分工,建立规划的推进机制。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科学考核目标。市发展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专项规划,由相关部门负责跟踪分析。

(三)坚持与时俱进,落实规划的评估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市政府组织评估,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深化“三创四心”行动,形成规划实施强大合力。把“三创四心”行动与“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以创新、创优、创业的精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以爱心、民心、孝心、诚心行动,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以规划指导各项工作,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五)加强党的建设,强化规划的组织保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增强党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民主保障作用,畅通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进发展上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全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

附:莱阳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附件:

莱阳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

分类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5

目标值

年均±%

目标值

年均±%

(一)  经济发展

1

生产总值

亿元

306.3

12.6

564

13

2

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80557

7.7

169200

16

3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5

5

380

18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32

16.8

300

18

5

实际到帐外资

万美元

7777

12525

10

6

出口创汇

万美元

61000

8.2

122620

15

(二)   结构调整

7

三次产业比例

10.0:62.2:27.8

6.4:60.0:33.6

8

城镇化率

41.2

55

9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22.7

32

10

研究开发经费占GDP比重

1.78

2.8

11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8.3

11.5

(三)  民生改善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65

11.7

31625

13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

8625

10.8

15891

13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1.2

2

15

人口自然增长率

1.7

2

16

居民预期寿命

73.8

76

17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4.29

5.37

18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3.87

4.96

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8.3

99

20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80

100

(四)  低碳环保

21

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

0.59

—22.4

0.47

—20

22

万元GDP取水量下降

立方米

23.39

—59.7

18.7

—20

23

SO2排放总量降低

—11.6

—10

24

COD排放总量降低

—29.4

—10

25

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

—10

26

氨氮排放总量降低

—10

27

林木覆盖率

30.7

35.7









注:*为五年累计数。









(此件公开发布)

政策解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