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论】
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韩 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描绘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下简称乡村“五大振兴”),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乡村“五大振兴”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
乡村“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乡村“五大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乡村“五大振兴”各有侧重、相互作用,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事关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凝聚乡村发展人气。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实践中,乡村“五大振兴”不可割裂地看,不能顾此失彼,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必须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乡村“五大振兴”任务繁重,必须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应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乡村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应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传承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应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
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近年来,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有所减弱,亟待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为此,应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乡村产业增效。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把千千万万农民培养成增收致富能手。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注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带领村民增收就业、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乡村医生和文化人才,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服务。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把重塑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终目标。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推动乡村振兴,要促进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合互动,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平等互利、融合发展的城乡产业新布局。抓好招才引智,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城乡互通。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建立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乡村“五大振兴”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制度供给,健全政策体系,持之以恒地推进。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还应注重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最主要的依靠力量。
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一是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是加快建立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抓紧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确保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责任到位、考核到位、激励到位。
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改革是“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金融保险支农机制。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互补、共同繁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决不能搞大拆大建、一刀切、千村一面,把乡村搞成缩小版城市;更不能追求速度下指标,刮风搞运动。中央已经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加快制定本区域的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做好村庄布局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应立足地方特色和乡村特点,结合乡村原有风貌,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突出乡村特色,逐步做到应编尽编。
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完善党的领导法规,根据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机构职责、目标任务、保障机制、责任考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健全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更好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摘自2018年11月05日《人民日报》,作者为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谢新洲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找准当前县级融媒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切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革命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对宣传思想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主阵地,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变量。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凸显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宣传思想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巩固舆论阵地的迫切要求。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必须建好、用好、守好各种舆论阵地。自2003年县级报纸清理整顿以来,县级媒体以网站、“两微一端”平台为主要形式,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县级融媒体发展普遍存在数量庞杂、内容不精、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等突出问题。新形势下,只有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其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发挥其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才能进一步巩固舆论阵地。
提升基层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迫切要求。县级融媒体是基层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依托。要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基层群众之中,县级融媒体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变迁,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严重、原创内容偏少、报道方式陈旧、表现手法单一等问题。县级融媒体只有创新内容生产方式,再造生产流程,丰富表达方式,切实增强群众认同度、信任度、喜爱度,才能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基层舆论引导中真正发挥主导性、关键性作用。
更好服务群众、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兴起,互联网在传播信息之余也承担起电子商务、政务服务、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功能,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和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县级融媒体的主要职能局限在信息传播方面,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基本缺失。县级融媒体只有及时整合基层政务资源、社会资源,增强公共服务及其他方面的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提升基层群众对其的使用率,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前县级融媒体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县级融媒体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发展速度超出预期。调研结果显示,县级融媒体建设已在全国范围铺开,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差异,融媒体建设水平和层次也各不相同,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严重制约县级融媒体健康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县级党政机关的执政能力。
部分县(市)对融媒体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际进展有限。部分县(市)没有充分认识到融媒体在传播信息、凝聚共识、汇聚民心、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全是因为“上级命令”而开始建立融媒体平台。认识上的不足直接导致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有限、资源整合不力。从资金投入看,一些县(市)的财政投入比较有限,对融媒体建设的支持力度比较小,甚至将本该用于融媒体建设的资金投向传统媒体。从资源整合看,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缺乏必要的平台联动与内容整合,降低了信息共享的效率,难以形成传播合力,实际作用大打折扣。
内容生产简单“相加”,缺乏优质原创内容。优质内容是融媒体建设的关键,但不少县级融媒体缺乏优质原创内容。比如,一些县级新闻网站的主要内容都转载自传统媒体,一些县级新闻网站主要由党政机关各部门供稿,自身原创内容不足。一些县级融媒体平台在界面友好度、用户体验、产品活力、内容丰富性和趣味性等方面都缺乏吸引力,加上不注重互动性、传播策略比较简单,导致其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平台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有限。
技术支撑不足,参与人员分散且专业化程度较低。融媒体建设在内容生产上要求具备图片处理、视频剪辑、数据可视化等多样化技术。一些县级融媒体在运行机制、薪酬体系、人员引进培养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对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吸引力不足,致使发展中的技术支撑明显不足。同时,县级融媒体建设中兼职、兼岗的多,非专业、非在编人员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专业化程度低。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与路径规划
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路径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推动集约发展、强化服务功能,以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以政策扶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级融媒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中、在基层政权建设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基层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需要由县级融媒体传播出去,基层群众的声音需要由县级融媒体汇集上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主要领导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强化战略统筹,纳入中心工作,加强绩效考核。要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出台指导方案、扶持政策,从牵头负责部门、机构编制、人员配置、建设标准、资金扶持等各个层面提供有力支撑。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灵活性、协调性、实效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坚持创新发展,紧扣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两大功能定位,在相关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协调下,打破部门壁垒,创新工作机制,重塑内容生产流程,摒弃传统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互为流量导入口,搭建灵活机动的工作平台,促进各种报道资源充分共享、各种媒体互联互通、各种服务互相支撑。打破管理界限和媒体分隔,坚持效果导向,守住安全底线,横向上破除媒体机构壁垒,纵向上进行开放式、扁平化管理,使县级融媒体工作人员能够紧密联系、多向互动、灵活组合、协同运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
在丰富服务功能上下功夫,在服务群众中吸引群众、引导群众、赢得群众。传统媒体相对单一的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工作生活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在丰富服务功能上加强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握群众实际需求,以服务本地群众为重要目标确定融媒体的具体服务功能。可以纳入县级单位政务服务功能,方便群众办事,并不断拓展便民服务项目;引入本地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网络文化活动等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丰富县级融媒体的服务功能,让群众真正用起来、离不开。
在选用育留人才上下功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紧缺是制约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级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融媒体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在选用育留各个方面发力,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积极投身融媒体中心建设,大胆干事创业。拓宽引才渠道,与上级部门、周边区县、互联网公司等加强沟通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并用好各类人才。根据融媒体发展实际确定人员编制,引导鼓励优秀人才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项目带头人、骨干成员,形成稳定的工作队伍。建立完善正向激励机制,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问题,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上下功夫,根据各地实际完善运行机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能强求一个模式。各县(市)需要综合考虑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条件,因地制宜形成融媒体中心经营管理模式。资金、技术、人才实力比较雄厚的县(市)可以采用“自办”模式,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进行集约化、统一化管理,形成融媒体中心。资金、技术、人才实力较弱的县(市)可以采取“合办”模式,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人才共建、数据共通。
在资金保障上下功夫,坚持政府“输血”和平台“造血”双管齐下。资金支持不足是当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从实践来看,有必要从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增强融媒体中心自身“造血”功能两方面入手,共同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设立县级融媒体建设专项资金,保证融媒体中心运转的基本开支,使其运营无后顾之忧,能专心于内容生产。另一方面,也要在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基础上增强融媒体中心自身的“造血”功能,使融媒体中心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价值变现,提高整体实力。
(摘自2018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作者为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中,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为国民经济作出的突出历史贡献,重申了党中央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可以说,总书记的回信像一颗“定心丸”,坚定了广大企业家对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回信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家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坚定发展信心,一心一意创业创新,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当前,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占比超过60%,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面临重大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8点:
市场需求普遍不旺。今天,我国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齐全、丰富多样,很多行业和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大。这和改革开放初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许多民营企业普遍感到产品越来越难卖,竞争力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感到“几乎支撑不下去了”。
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资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明显弱化或逐步丧失。
企业税费负担依然较重。这几年,尽管国家十分重视企业税费负担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总体改善还不明显。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仍然比较重。企业除了缴纳正常的税收外,还要缴纳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几十项。
融资难融资贵状况没有缓解。当前,融资难融资贵已经成为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许多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投放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仅占很小一部分。有的商业银行实行存贷款挂钩、提前扣除利息、搭售相关理财产品等,小微企业的贷款处于“融不到、用不起”的两难境地。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些银行对民营企业采用断贷、抽贷、惜贷的办法,导致有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造成倒闭或破产。
少数干部不作为不敢为不会为。部分党政干部责任担当不足,存在“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做事”和“多做多错不如不做”的心态。一些干部不作为不担当,致使不少项目无法落地,影响企业投资信心。
转型升级面临巨大压力。近几年,许多传统企业自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但是,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当前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不转型升级会等死、转不好就会找死”的困境。
产权保护还没有落实到位。产权是公民、法人等主体最为重要的一项权利。对于人身安全以及财产权的保护,是民营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营经济,认为民营企业家都有“原罪”,有的地方还对所谓有“原罪”的企业家进行清算,在企业家当中造成“小富即安、大富不安”的现象。
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歧视依然存在。经过40年的改革,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已经实现了“非禁即入”。但是在市场环境方面,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在政策待遇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公平。尽管国家允许民营企业投资经营一些垄断领域,但由于存在各种显性和隐形壁垒,“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十分普遍,民营资本往往难以进入。这种行业垄断或地区垄断使得民营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极大地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当前,破解民营经济发展困境,需要企业自身努力,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必须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良好环境,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政策不变。面对近来“让民营经济离场”等奇谈怪论,要理直气壮予以驳斥,让民营企业经营者安下心来,心无旁骛创业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二是确保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加快落实的步伐,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民营企业真正有办事便捷感、政策获得感和财产安全感。
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要保证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减少并逐步取消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垄断领域的附加条件,清理各种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做法。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难题,大力降低企业综合营商成本,切实保护营商主体的合法财产权益和投资利益。
四是进一步落实好减税降费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保障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但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畅通。要采取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方式,真正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要用透明的法治环境稳定预期,弘扬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才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要让企业家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事业上有成就,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充分激发他们创业创新创富的精神。
(摘自2018年11月13日《人民政协报》)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做到“四个落实到位”
刘德军
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历程,也是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历程。无论是对民营经济地位的确定、总量规模的提升,还是发展政策的制定、环境的营造,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次从中央到地方分别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主要领导专门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对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结合山东实际,我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到“四个落实到位”:
1.对民营经济地位的认识要落实到位。我国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虽然我们从法律上明确了民营经济的地位,但总是还会出现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等错误认识,而且这种认识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上会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负面影响。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与了明确的定位,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贯彻。一是要真正的给与民营经济“国民待遇”。与国有企业相比,特别是在准入领域、项目申报、资金融通、人才政策等方面,各项政策路径已打通,不存在区别。但是在思想认识上,不少人还存在“歧视心理”,事实上还存在区别对待的问题。比如,在去产能、去杠杆方面,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等。二是要处理好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目前出现了不好的倾向,不少单位、不少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心有种种顾虑,刻意保持与民营企业家的距离,既听不到民营企业家的心声和诉求,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很多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能把握好亲清型政商关系的“度”。
2.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要落实到位。目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已经出台了很多,如中央出台了包括四次降准、减税降费、设立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增加贷款贴现等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自去年出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0条意见之后,近期密集推出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等,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是“真金白银”。但是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家却没有获得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正像家义书记讲的:“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空间,无法进入;看到机会,无法把握”。政策制定的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非常重要,但是否能够落实到位,让民营经济享受到政策红利,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时要做好前期调研,切实找准民营经济存在的瓶颈问题和现实需求;然后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扩大政策信息的公开度,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第三,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监督、考核,提高执行力;要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
3.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要求要落实到位。任何企业创新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约75%的技术创新,65%的国内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民营企业。应该说,创新已成谋求生存、谋求发展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民营企业之间的千差万别,规模大小不一,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今后要把民营企业创新与政府对创新的支持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民营企业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不同的企业要形成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要力求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在本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在企业适当的规模、适当的时机走出“家族式”企业的弊端,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要不断推出支持创新的政策。国家和省里、各有关部门围绕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并加快推动政策落地,引导民营企业更好的创新。“要把支持民营企业作为检验干部能力,特别是驾驭市场能力、抓落实能力、推动发展能力的重要尺度。”
4.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要落实到位。环境是一种倍增器,可以使民营企业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也可以使我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效效果倍增。在环境营造上抓好三点: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二是公平的服务环境。包括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等,培育一流的适宜企业家成长的土壤。家义书记指出:“在全社会培育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的土壤,至为关键,这比眼睛只盯着项目资源重要得多。”三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特别是许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鼓励支持,一手抓教育引导,关注他们的思想,关注他们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引导,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
(摘自2018年11月14日《大众网》,作者单位: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海右今语】
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今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多次研究部署我省民生工作,分析存在的差距,要求认真解决民生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推动办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能不能如期完成民生工程、把民生实事落到实处,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促进公平正义,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检验干部的为民情怀、宗旨意识和工作作风。
民生无小事,件件连民心。必须紧紧扭住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实打实的举措、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供暖季就要到了,要在扎实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的同时,抓紧开展冬季取暖、用气用电用煤安全大检查,确保集中供暖设施安全运行、达标供暖。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要高度关注,细心做好过冬场所、物资保障等工作,解决好农户恢复生产必需的种子、肥料及救灾贷款,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起事故可能给多个家庭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必须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把责任落实到位,把措施抓紧抓实,坚决遏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群众身边的涉黑腐败及其“保护伞”,严重侵蚀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还群众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食品卫生、校园安全、环保整治、金融风险防控等,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要加强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牢记自己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扑下身子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既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又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学会换位思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为群众服务,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际成效造福于民,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摘自018年11月2日《大众日报》)